6月3日,国家级非遗项目陶瓷微书传承人王芝文在练习书法。新华社记者卢烨摄
新华社广州6月11日电 题:广东汕头:非遗技艺走进百年开埠区
新华社记者詹奕嘉、黄垚、孟盈如
巧手设计绣出“南国名花”、方寸瓷面书写唐诗宋词、樟木上精雕出镂空鱼虾篓……位于广东省汕头市开埠区的潮汕文艺人才一条街6月开展“潮汕文艺大师非遗大讲堂”活动,当地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逐一登台,向四方游客展现木雕、陶瓷微书、抽纱等传统技艺。
汕头于19世纪60年代开埠通商,拥有大片骑楼群的开埠区曾是粤东商贸繁华之地。汕头所在的潮汕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民间文化艺术品种多样,仅汕头一市就有国家级非遗项目13项、省级非遗项目39项、市级非遗项目102项。
去年在开埠区设立的潮汕文艺人才一条街总建筑面积1590平方米,已设立7个大师工作室及汕头中国画院艺术交流馆,并建有潮汕文艺人才交流中心。记者近日走访看到,因疫情一度冷清的开埠区游客又多了起来,不少人在这些非遗传承人的工作室内流连忘返,在橱窗前用手机拍下各式手工艺品。
从6月到9月,汕头一批非遗传承人将在这条街上分别登台讲述他们对非遗文化的坚持与传承,并现场演示各自擅长的非遗工艺制作流程。
“远看是工艺瓷器,近看上面一幅画,再拿放大镜看,画是由密密麻麻的古代诗词组成,集诗、书、画、瓷于一体。”国家级非遗项目陶瓷微书传承人王芝文告诉记者,这项技艺是凭裸视用特制毛笔在瓷器釉面上书写,再经过烧制,“每平方厘米的瓷面上能写50多个繁体汉字。”
微书技艺如同在光滑的瓷面上“舞蹈”,国家级非遗项目木雕对手上功夫也要求极高。木雕传承人何汉林大部分时间都在作坊中构思和雕刻,陪伴他的是200多件雕刀、锯、钻等工具,有的作品一“雕”就是两三年。在他“多重镂空”的技艺下,一块樟木会渐渐变成层次分明、活灵活现的“虾蟹篓”。
“目前汕头专门从事木雕工艺的民间艺人不多了,我希望有更多的人来了解支持这个行业。”何汉林说,自从在开埠区设立工作室后,他经常为往来游客、当地市民展示木雕技艺,也时常为中小学生开设讲座,努力将这项传统技艺传承下去。
对此感同身受的还有国家级非遗项目抽纱传承人陈树泽。抽纱需要按照设计图案抽出布料中的“经纬线”,再以针线缝锁抽口、加花纹刺绣,因千姿百态、栩栩如生而有“南国名花”之称。
已经入行40多年的陈树泽说,抽纱工艺复杂,包括整稿、针稿、刷稿、制作、洗熨等多个环节,他正将抽纱技艺用于灯罩、包袋等文创产品,并在学校开课寻觅传承人。
汕头市委组织部副部长林永河说:“这些非遗传承人工作室的设立将带动整个开埠区的保育活化,展示潮汕文化艺术的丰硕成果和深厚底蕴,同时作为潮汕传统文化对外交流平台,培养更多文艺人才。”
6月3日,国家级非遗项目陶瓷微书传承人王芝文在制作陶瓷微书作品。新华社记者卢烨摄
6月3日,国家级非遗项目抽纱传承人陈树泽在检查抽纱作品。新华社记者卢烨摄
6月3日,国家级非遗项目抽纱传承人陈树泽在绘制作品草图。新华社记者卢烨摄
6月3日,国家级非遗项目木雕传承人何汉林在绘制作品草稿。新华社记者卢烨摄
6月3日,国家级非遗项目木雕传承人何汉林在制作木雕作品。新华社记者卢烨摄
6月11日,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锦屏县以“非遗传承 健康生活”为主题,在三江镇举行“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宣传活动,通过刺绣工艺展、刺绣精品展以及国家级非遗项目的推介等,让非遗项目融入百姓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