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滚滚独龙江畔,从事非遗就业服务的云南省贡山县独龙族手工艺协会会长曾剑君,因诸多媒体报道、转发了他恢复独龙族传统植物染织技艺的事迹,一下子成了“名人”。
在当地民族宗教及文化旅游管理部门支持下,曾剑君带着20多位独龙族群众,以天然植物为染料,成功恢复了红、黄、绿等6种颜色的纯天然染布法,“独龙族传统荨麻染织技艺保护项目”取得进展。这意味着失传70余年的独龙族传统植物染织技艺初步“复活”。
兼具绿色与传统之美
曾剑君从小生活在云南贡山的独龙江乡。新中国成立前,这里山川阻隔,冬春季大雪封山,近乎与世隔绝。
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独龙族先民利用荨麻、苎麻、火麻等天然植物纤维材料,织染衣物和独龙毯。“老一辈独龙族人离不开独龙毯,白天干活将其披在身上遮风挡雨,晚上睡觉可盖在身上御寒。”曾剑君告诉科技日报记者,爱美的独龙族祖先,用各种天然植物材料,把麻线染成红色、黑色、绿色等颜色,再与原本呈白色的麻纤维交替着编织,仿佛“把彩虹披在身上”。
新中国成立后,云南开通了人马驿道,人背马驮,各种色彩鲜艳的布匹、棉麻线进入山乡。
“现成的材料便宜又省事,着色更牢靠,就很少有人再尝试自己去染线织布了,传统技艺也因此濒临失传。”曾剑君认为,在现代染料行业市场上,合成染料因其色泽鲜艳、色牢度优异和生产高效被广泛使用,但随着其带来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人们也开始重新审视它。
而天然染料来源很广,包括植物、动物、矿物以及微生物,其中植物染料有着种类繁多、原料获取便捷等诸多优势。
在近年大力推进的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进程中,曾剑君被派往大理等地学习非遗文化传承和文旅融合经验。他在云南大理周城受靛蓝扎染启发,想尝试恢复老辈人讲过的独龙族植物染。
曾剑君踏遍全乡6个行政村,寻访了八九位老人,从他们口中得知传统独龙毯的彩线是用水冬瓜皮、核桃皮等染成的。他向县里申请非遗资金支持,将材料进行煮制、晾晒,并反复试验,成功找到了染制红色、黑色、蓝色、绿色、黄色、茶色织物的染料。如今,这些植物染料不仅可以作出传统独龙毯,还可以染衣料、手帕、丝巾等。
“传统技艺的恢复,让绿色之美重获新生,也进一步增强了独龙族群众的文化自信。今后我们还应该继续创新,把它传承下去,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贡山县民族宗教事务局局长和黎云说。
科技助力让植物染走得更远
天然靛蓝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染料之一,由蓼蓝以及菘蓝、木蓝、马蓝等含有吲哚酸成分的植物叶子发酵制成。在云南大理周城,白族人家都会用靛蓝做手工扎染。
“我们这里孩子满百日,大人都会用一块扎染布盖着襁褓,接受亲友的祝福。”几年前从北京回家乡创业的大理市蓝续文化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张翰敏告诉记者,人们不会、也不用担心扎染布料对健康不利,因为是纯天然的,是经过了上千年时间检验的。
“在工业靛蓝染色中,将靛蓝转化为可溶染液需要使用强还原剂连二亚硫酸钠,这对生态环境有一定影响。”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员王雨华介绍,为解决这个问题,近日,他们团队研究揭示了民间传统靛蓝染缸里的绿色发酵机制。
研究发现,传统的靛蓝染色工艺能有效地溶解靛蓝,将织物先染蓝再染黑。在从蓝色到黑色的染色过程中,传统工艺使用的植物多达80种,分属于39个科和67个属。科研人员还厘清了如何给传统“绿色织染”提供碱性环境、提供功能性微生物、为微生物生长提供底物以及提供金属媒染剂等的方法,阐明了利用天然植物产品代替化学添加剂的基础原理。
“我们首次构建了传统蓝黑染色工艺的解释模型,下一步将开展试验性工作,以验证向染缸中添加植物产品的假设。”王雨华说,希望这可以为环保染色技术的应用提供科学方法和理论依据。
目前,天然植物染料在应用于蛋白质纤维、纤维素纤维和合成纤维的染色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通过水提取法、有机溶剂提取法等,可从植物根、茎、叶、花和果实等部位提取天然着色剂。
“在传统技艺和现代科学理论的指导下,经过多次染色,靛蓝染等天然植物染色色牢度已达到一定水平,能够给消费者带来好的体验。”张翰敏说,传统植物染技艺代表了先民们的智慧与创新,更是中华文明的一个缩影。他们目前不仅可以染蓝色,还可以染红色、黄色等,而且每个色都有丰富的层次。
此外,通过不断创新,除了常见的棉麻面料,他们还把丝绸、毛绒、羊绒纳入植物染色的范畴,用不同的技法和“面料再造”的工艺,做出新的面料和肌理效果。
保护传统需要观念转变
在著名的茶乡普洱,黄琳在那柯里古镇上开着一家植物染工作室。
从成都来到云南,她利用北回归线以南丰富多彩的植物,揉入南北各派以及云南各民族的传统技艺,将织物染出了千般色彩。
“从新石器时代起,先民们就掌握了用植物汁液与矿物原料染色的技艺。虽然难以大批量生产,但是采用传统古法进行植物染色,对人体与环境几乎无害。有研究显示,天然植物染料及其纺织品还具有抗菌等性能,这样的技艺应该发扬光大。”黄琳说。
在记者采访中,几位从业者都表示,当下,人们都追求高效率,传统技艺因其“手作”特性,难以跟上时代节奏,因此亟待保护。
为此,黄琳、张翰敏等人走进学校、企业、文化场所,免费开办儿童科普知识培训、举办手工体验活动,让大众用手触摸、用心感受,参与设计文具、玩具、茶席等文创产品,认识自然色彩之美,更好地参与绿色循环生活。凭借不停地创新与奋斗,他们有了“回头客”和线上定制用户。
“认识传统植物染、让其回归到应有的地位,需要政策引导和资金、技术上的扶持,但更重要的是人们观念的转变。”云南民族博物馆副研究馆员高翔认为,传统植物染技艺真正的“复活”,应该是让人们把传统植物染“作品”穿在身上、用在手中。
2025年元旦前后,全国电影市场持续升温,一批优质影片汇聚银幕,为节日增添了文化气息。感人至深的剧情片、轻松搞笑的喜剧片、惊险刺激的动作片……为观众带来多样化的观影选择。
今年以来,国铁集团持续加大特色旅游列车开发力度,打造了一批各具特色的旅游列车品牌。今年前11月,国铁集团累计开行旅游列车1737列,同比增长17.6%,掀起火车“慢”游消费热潮。
连日来,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厅积极“走出去”,对外精准推介燕赵文旅资源、签约合作项目、开拓文旅市场,海外“朋友圈”动态持续上新。
据了解,华熙LIVE·五棵松商业街区将文化、体育、娱乐、艺术、教育与生活等业态充分融合,并结合周边配套设施举行文体活动,很受年轻消费者喜爱。此外,首店、首发、首展、首秀等也增添了这里的吸引力。
近日,由文化和旅游部主办的戏曲百戏(昆山)盛典举办,“南腔北调”在此交流展示,戏曲名家带来精彩展演。本期我们约请参与百戏盛典的戏曲人才和相关从业者,就戏曲人才培养、濒危剧种保护、创新传播方式等问题进行探讨,为繁荣中国戏曲百花园建言献策。
“白族扎染的工序多达10余道,其中扎花和染色最为考究。扎花考量技法的精致度,染色是通过天然染料染出不同颜色,十分考量技术和经验。
历经19天的精彩演出,9月23日,2024年戏曲百戏(昆山)盛典闭幕。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司长明文军出席活动并讲话,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厅长杨志纯宣布盛典闭幕。
8月20日,国产首款3A(高成本、高体量、高质量)游戏《黑神话:悟空》全球同步上线,一经发售,相关词条迅速登顶海内外多个社交媒体热搜榜单,持续刷新在线玩家纪录,带动众多相关取景地关注度翻倍,中国外交部甚至也回应其热度……“悟空”彻底“出圈”。
银饰在苗族人生活中具有独特而重要的作用。按照苗族习俗,新生儿出生的第三天要“打三朝”,亲朋好友在这一天带着礼物前来祝贺,新生儿将会第一次收到银制的礼物,蕴含着美好的祝福。
走进位于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纱縠行的三苏祠,秀美的自然与人文景观令人心旷神怡。这里原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三父子的生活居所,南宋时将故宅改为祠堂,经历代修葺扩建,成为人们拜谒、凭吊三苏的文化圣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