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秋天,全世界媒体争相报道了一个有2700年历史的马桶。这个马桶之所以重要,与其说是因为它说明了下水管道的历史之悠久,不如说是因为发现它的地点——耶路撒冷。放眼全球,很少有地方像这座古老的中东城市一样,长期开展大量的考古挖掘。如今,耶路撒冷已成为一座飞速发展的大都市,但考古学家每天依然会在这里开展至少十几项挖掘工作。而且,无论这里的考古发现多么平凡,都能吸引媒体的高度关注。没有哪个地方能得到这般待遇。在这里,哪怕一座古老的厕所也能吸引无数人的目光,让人们浮想联翩。
图为耶路撒冷一处考古现场。
《环球科学》杂志社供图
1、满是谜题的古城
这里是数十亿人心目中的圣城。自19世纪30年代以来,寻宝猎人、狂热的教徒和学者蜂拥而至,想通过挖掘来揭秘圣城的历史。在挖掘古墓和财宝的过程中,这些考古先驱创立了“圣经考古学”。随着时间的推移,世俗学者接班成为耶路撒冷考古的主力军,他们虽然不太热衷于维护经本和寻宝,但依然认为宗教文本是重要的研究工具,价值不亚于考古用的手铲。
然而,尽管已历经超过一个半世纪的研究,耶路撒冷仍然给研究人员留下了大量谜题。在耶路撒冷长达5000年的历史中,有许多时期的记载是整段缺失的,包括早期犹太文明发源的时期,还有后来波斯文明、希腊文明和阿拉伯文明统治的时期。科学家对这座城市中居民的健康状况、饮食、贸易伙伴,以及他们与周边地区之间的相互影响都知之甚少。
一尊名为“后羿射日”的雕像近来引起争议。网友发现,雕像中人物卷头发、宽眼距、大鼻头,更像欧洲人,手持的也是英格兰长弓,且呈裸体,与其说是“后羿射日”,不如说是“大卫射日”。有网友调侃说,后羿学会赶时髦,知道烫发了,是留学时学的?
1948年,在解放战争正朝有利于人民的一方发展时,国民政府开始了所谓的“币制改革”,推出了中国历史上极为特殊的货币——“金圆券”。
一百年来,中国动画在探索中沉浮起落,砥砺前行:既有模仿和照搬的蹒跚学步,也有大师辈出的黄金年代,既步入过原创乏力、代工生产的低谷,也有厚积薄发,涅槃复苏的新生。而中国动画始终不变的,是深深植根传统文化,讲好中国故事的赤诚之心。
春夏秋冬的季节转换中,春夏和秋冬两两相继,春和秋的节点变化相对明显。春夏季,阳气由初生至盛;至秋冬,阴气渐强。春发秋收,一扬一敛。物候继替,很多习俗也相互对应。
胡同内,杂草间,正阳桥疏渠记碑伫立其中。正阳桥疏渠记碑是北京中轴线上一处重要的文物,建于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碑文记载了天桥南疏渠之事。石碑虽不起眼,却是北京中轴线历史变迁的实物见证。
漕港河的水,给了上海朱家角大家闺秀的灵气和智慧,与乌镇、周庄、同里相比,朱家角用“海派古镇”形容再恰当不过。作为勾连八方的航运码头,朱家角自古繁华富庶,迎送八方来客,成就了海纳百川的情怀。海派是一种精神,也是一种开放吸收、博采众长的博大胸怀。如今,在岁月湍流不息的河岸,朱家角静静伫立着,给整座上海城保留了可以回头的理由。
说起中国古代的旅行家,你会想到谁?是奉命“凿空”西域的张骞?是一心求法的玄奘?还是那个平民行者,徐霞客?如下文所说,徐霞客与玄奘、张骞所不同的地方,在于“他从没有奉谁的命令而出发,没人护送、自筹旅资,以一名‘老布衣’平头百姓的身份,靠着一根拐杖、一双旧鞋,完成了行走的壮举。”
七夕也称作“女儿节”,自有一种婉约、浪漫的气质。除了源自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七夕不只“有情”,还有乞巧、晒书,女拜织女、男拜魁星等充满期待的祈愿仪式。作为2006年第一批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传统节日,千百年来“七夕”既承载了传统文化对天地星辰的哲学崇拜、又饱含了人们对生活情感的不懈追求。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中国节日寄托先人期盼与愿景,极富文化和浪漫主义色彩,衍生了一系列诗词歌赋、千古佳句,而其中尤以七夕节为甚,让我们来看看古人笔下的国风之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