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考古研究院今天(5月11日)对外发布考古新发现,当地考古人员在山西省洪洞县发现春秋至清朝时期墓葬9座,其中最大的一座为春秋时期墓葬M6,墓葬共出土各类器物150余件套,有铜、陶、石、金、骨、漆器等。
5月11日,中外学者在《BMC生态与进化》联合发表论文,描述了两件来自中国江西省赣州盆地白垩统河口组的恐龙胚胎。这组被称为“英贝贝”的标本藏于福建省英良石材自然历史博物馆,是迄今科学记录最完整的鸭嘴龙类胚胎,可以回答一些关于恐龙发育和繁殖的重要问题。
全长47厘米、形似水生蜥蜴,超长的尾巴尤其特别——在云南省红河州,科学家发现了一种约2.44亿年前的海生爬行动物,命名为“长尾红河龙”。这是目前我国发现的肿肋龙科最古老的化石证据,相关成果已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科学报告》上。
哺乳动物(包括人类)一生只换一次牙。亿万年前,恐龙又是如何换牙的?记者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获悉,该校地球科学学院韩凤禄副教授研究团队联合中外科研人员,研究了早期角龙的牙齿形态和替换特征,揭秘了早期角龙的换牙方式。相关研究成果已于近期在国际生物学期刊《电子生命》在线发表。
“民以食为天”,5000年前的良渚古国创造了辉煌的文明,而这一文明的基础就是发达的稻作农业。不过,“良渚人”并不是仅吃米饭,他们的餐桌上少不了鲜美的肉食。
埃及旅游和文物部4日宣布,一支埃及考古队在该国南部索哈杰省发掘出85座古代墓葬,其中部分墓葬距今约4500年。
“驼铃古道丝绸路,胡马犹闻唐汉风。”近日,当悠远的边塞诗歌响起,一部真实记录古丝路文化与考古工作者点滴生活的纪录片映入观众眼帘。这部由芒果TV自制并独播的10集纪录片,取名为《与丝路打交道的人》,旨在聚焦古丝路沿线相关地区不同岗位上的考古者、守护者、传承者、研究者和传播者,以他们的所见所行,向观者清晰展现那些曾经璀璨夺目的古老文明,让尘封已久的丝路文化重新焕发出新时代的绚烂光彩。可以说,这是一次新意满满的影像尝试。
帝王谷位于埃及南部古城卢克索,是古埃及众多法老陵墓的所在地。拉美西斯六世陵墓内的浮雕、壁画等装饰色彩鲜艳依旧,是帝王谷中最漂亮、保存相对最完好的地下墓穴之一。
4月28日,首座考古学科专题博物馆——陕西考古博物馆向公众开放。这座位于西安市长安区秦岭之侧的博物馆,依托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历年来田野考古工作实践和文物保护科技研究成果,为公众展示了考古工作过程、技术方法、研究思路及学科发展。
在河西走廊的西部,在漫长的岁月中,因为战乱起落、河流摆动、古今绿洲变迁等原因,留下了大小约百余个古城遗址,时代由汉到清,历时约2000年。广袤而干燥的荒原戈壁如同一座巨大的博物馆,将它们一一收藏。十年间,本文作者和摄影师在荒野中追寻它们,一份份时光“档案”、一张张古城图像渐渐集结,并汇聚为一部视角独特、穿越古今的“读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