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广东崇正秋季拍卖会,一件起拍价4万的成化纪年款铜簠,最终在一番争抢过后以将近30万元成交。这类仿古铜器本来在铜器收藏领域并不受追捧,但因为铜簠过去特殊的用途以及所带的特殊款识,使之得以与一般仿古铜器区分开来,令人刮目相看。
这件铜簠,经过考证是明成化年间东莞县儒学的祭器之一,当年放置于县学宫文庙神案上用以祭祀圣贤,是地方礼教兴盛的象征。东莞学宫在东莞历史上有着特殊的意义,却在近代百余年社会急速的变革之中一再遭到损毁,文物荡然无存。这件铜簠的重新发现,无疑受到了东莞人士的热切关注。同样一件器物,放在铜器收藏领域可能不止一顾,但换了一个场景,就一下成为了无价之宝。
成化元年东莞县学铜簠 图源:广东崇正
与东莞学宫铜簠同类的儒学祭器,在明清两代传世的铜器当中并不少见。儒学祭器大多模仿青铜器造型,类型包括鼎簋簠笾豆铏登爵等等,主要用途是摆放在儒学文庙内,祭祀孔子及其弟子时使用的器具。明清两代每个府州县学宫都会备有不止一套。自晚清科举废除以后,各地的学宫大多荒废,或者改建成新式学堂。昔日学宫陈设中必不可缺的祭器,也一时成了历史垃圾,很少得到认真保存,反而作为工艺品不断转售外洋。
我们今天见到不少传世的儒学祭器,不少就来自海外。近年偶尔回流国内,出现市场。儒学祭器往往身带纪年和人名款识,比起一般仿古铜器,具有无可替代的文献和历史价值,正逐渐受到收藏者们的重视。然而人们对于儒学祭器的认识,只是一些对传世器物本身的介绍,对儒学祭器整体历史概括仍然缺乏,本文先尝试就明代儒学铜祭器的出现给予宏观的梳理,以供藏友参考。
01
明代儒学祭器并非全是瓷
过去人们对于明代祭器有全用瓷器的印象。像王光尧先生就曾指出明代自洪武年间开始,从朝廷而至地方,“凡明代官用祭礼器均已瓷器化”。[1]这种说法并非没有根据。确实,自明代初年开始,朝廷就有明文规定祭器的材质,特别是洪武年间,太祖皇帝曾多次下令规定祭器改用瓷器。皇帝的初衷可能是节省用度,但也因此造成明初制瓷业的空前发展。
成化元年东莞县学铜簠(局部)
明初地方的儒学祭器,就有不少奉旨使用瓷器的记载。如正德《琼台志》卷十六记载了文昌县学的祭器,是由“先乡典史詹斗延任浮梁时,备磁器送学充用,后宣德间教谕陈文骥始置笾豆簠簋等器。”詹斗延,洪武间人,可知远在海角一隅的文昌县,洪武年间就奉旨使用瓷祭器了。又万历《六安州志》卷二记载正统年间担任青田知县的单瑛,订制了一批祭器送给当地文庙使用。这批祭器用两个大柜子来安放,柜子上还分别写明了祭器的质地和类型,其中有“青磁笾豆”“白磁笾豆”“白磁簠簋”“青磁登铏”“白磁炉”等。可见这批订制的祭器,都是用瓷制作。
类似记载还见于弘治《偃师县志》,当地县学“笾䇺簠簋铏爵等器,旧残缺不餙。弘治十四年,知县魏津新置白磁祭器全付,极为净嘉。”又嘉靖《高陵县志》卷三“国学用盘楪,县俗用笾豆铏登,然皆白磁。”可见明代各地儒学,从洪武、正统、弘治,甚至晚至嘉靖,都有使用瓷祭器的传统。
然而各地儒学祭器的材质并非严格遵照御旨。此了瓷器之外,还有沿用前代祭器的例子。如万历《滁阳志》卷四记录文庙祭器时称:“宋元相遗铜器俨然鼎彝,永乐三年知州陈琏乃籍遗器而修之。”这里说到的前代铜器,计有簠、簋、笾、豆、镫、铏、爵、牺尊、象尊等,种类齐备,此外还有陈琏新置的祭器,则为铜觯、磁笾、铁炉三种。又如弘治《句容县志》卷三记载“今文庙有唐宋古祭器”,说明至少在弘治年间,前代祭器仍然在被使用。
此外,明代初年还流行用锡制的祭器。如成化《宁波府简要志》卷五介绍文庙里的祭器,提到“铜器皆前代所制,今增置皆锡木器,不载。各县学铜器少,锡器多,其器数俱见旧志所载。”可见当时府学宫保存有少量铜祭器,但都是前代的遗存,新置的器具则大多用锡木制作。明初用锡为祭器者甚多。如成化二年钱溥撰写的《东莞县儒学修造记》透露,东莞儒学“旧祭器以锡,今范以铜”,即是说成化以前该学的祭器皆为锡器。又兴化府学,弘治《八闽通志》卷四十五记载,“成化二年,知府岳正范铜铸祭器凡六百三十有四事,仍以旧祭祀锡器为乡饮之器,凡四百王十有八事。”即成化二年以前该府学祭器俱用锡,此后也一直在乡饮酒礼上使用。
再举正德《琼台志》记载的两个例子,文昌县学于成化十年由教谕唐琳补造祭器,“补置锡爵百余,及请县库羡余易铜。”另外会同县学亦然,成化二十年“敎谕丘定申请置造祭器(准以本学缺官斋夫银两售铜,铸登、铏、笾、豆、簠、簋、爵、香炉凡八事共一百有七件,又锡爵十四,罇三,壶二,瓦爵十一、盏一百,木笾豆一百有九、盘二百四十、盏七十五、牲匣九、烛台三十三)。”
02
成化朝大兴铸造铜祭器
根据上述明代学宫用锡制祭器的例子,从中还能得看到一个共同点,就是祭器在明代中期器逐渐由瓷锡更置为铜。这一转变可以说集中出现在成化年间,而且还远不止上述几例。先是福州府学,据弘治《八闽通志》卷四十四记载:“成化三年,巡按御史涂棐以国初所颁铜铸祭器,如尊罍铏之属,皆岁久刓弊,因命工并笾、䇺、簠、簋俱范铜而重铸之。”可知成化三年以前,学宫铜祭器仅限于“尊、罍、铏”三种,到了成化三年之后,则笾、䇺、簠、簋统统改用铜铸。其中笾豆鼎铏之类,均见传世,计17件,今藏福州市博物馆。[2]
至于引文内提到的巡按御史涂棐,棐字伯辅,丰城人,天顺庚辰进士。他到每处任官的地方,都非常重视当地的教育事务,尤其对于祭器的设计和制造非常热衷。成化六年,涂棐改官广东按察司副使,莅任之初,就迫不及待考古铸器,为琼州府学添置了一套共393件的铜祭器。成化八年,琼州著名学者邱濬亲自为这一盛举撰文,写道:
“我太祖高皇帝建国之初,秩祀百神,咸惟其旧,独于先师孔子之祀,用木主以易塑像,盖不敢以百神例视之也。至于祭器之用,虽郊庙之大,亦惟用时器。独于天下郡县学春秋丁祭用古礼器焉……祭之器笾质以竹,鼎质以金,登质以土,俎豆质以木,尊罍之属,或土而或金,形异而质亦不同。近世以竹木之类易坏,而或不能以坚久,一切范金代之,以图其永。其形则是,其质则非,盖主于用,而不泥于其故。兹礼所谓先王未之有,而以义起者乎。琼郡学祀,旧有祭器,久而废坏,弗备。成化辛卯,广东按察司副使丰城涂公伯辅,奉玺书来饬兵备,下车之始,未遑他务,首市铜鸠工,博考古图像,按其制制之。其为器,爵百四十而奇一,笾七十有二,豆如笾之数,簠簋各四十有四,铏十又二,登五,尊三,緫其凡三百九十三,事费一出于官,而民弗与知。”
文中可见,邱濬在当时亦深知明代初的定例,所谓“郊庙祭器用时器”,所指即是瓷器。然而就他所见,唯独天下郡县学宫祭祀用古礼器,即其后所云竹木陶瓦之类。根据上文所考,可知并不尽然,应当还包括前代的铜器和锡器。然而到了成化年间,邱濬所目睹的则是祭器已大多改用铜来铸造了。
成化元年东莞县学铜簠款识拓片
今年以来,国铁集团持续加大特色旅游列车开发力度,打造了一批各具特色的旅游列车品牌。今年前11月,国铁集团累计开行旅游列车1737列,同比增长17.6%,掀起火车“慢”游消费热潮。
连日来,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厅积极“走出去”,对外精准推介燕赵文旅资源、签约合作项目、开拓文旅市场,海外“朋友圈”动态持续上新。
据了解,华熙LIVE·五棵松商业街区将文化、体育、娱乐、艺术、教育与生活等业态充分融合,并结合周边配套设施举行文体活动,很受年轻消费者喜爱。此外,首店、首发、首展、首秀等也增添了这里的吸引力。
近日,由文化和旅游部主办的戏曲百戏(昆山)盛典举办,“南腔北调”在此交流展示,戏曲名家带来精彩展演。本期我们约请参与百戏盛典的戏曲人才和相关从业者,就戏曲人才培养、濒危剧种保护、创新传播方式等问题进行探讨,为繁荣中国戏曲百花园建言献策。
“白族扎染的工序多达10余道,其中扎花和染色最为考究。扎花考量技法的精致度,染色是通过天然染料染出不同颜色,十分考量技术和经验。
历经19天的精彩演出,9月23日,2024年戏曲百戏(昆山)盛典闭幕。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司长明文军出席活动并讲话,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厅长杨志纯宣布盛典闭幕。
8月20日,国产首款3A(高成本、高体量、高质量)游戏《黑神话:悟空》全球同步上线,一经发售,相关词条迅速登顶海内外多个社交媒体热搜榜单,持续刷新在线玩家纪录,带动众多相关取景地关注度翻倍,中国外交部甚至也回应其热度……“悟空”彻底“出圈”。
银饰在苗族人生活中具有独特而重要的作用。按照苗族习俗,新生儿出生的第三天要“打三朝”,亲朋好友在这一天带着礼物前来祝贺,新生儿将会第一次收到银制的礼物,蕴含着美好的祝福。
走进位于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纱縠行的三苏祠,秀美的自然与人文景观令人心旷神怡。这里原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三父子的生活居所,南宋时将故宅改为祠堂,经历代修葺扩建,成为人们拜谒、凭吊三苏的文化圣地。
恰是处暑时节,人云:“处暑满地黄,家家修廪仓。”这是古人对夏末秋始节气的真实写照。是时,家家户户忙着修缮仓廪,以备丰收存储新粮。斗转星移,寒来暑往,秋收冬藏,一年之中节气物候周而复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