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文化频道

文化
当前位置:文化 > 历史资讯 > 史记 > 正文

考古专家鉴定证实,东汉庖厨已会做万州烤鱼

在沉睡近2000年后,一幅东汉时期的厨子烹制鲜鱼场景的陶俑在万州现身,该场景与当今万州烤鱼颇为神似,或许在东汉时期,万州当地就有了制作烤鱼的厨艺。

考古专家鉴定证实,东汉庖厨已会做万州烤鱼

灰陶庖厨俑(现存于重庆三峡移民纪念馆)

这一猜测尚待烹饪史家的科学考证,但这件被考古专家命名为“东汉灰陶庖厨俑”的精美陶塑,与当今的烹鱼场景确有神似之处:一个自信的中年厨子,挽衣扎袖地站在案几之后,他肌肉强健的左手按住一条大鱼的头部,半握的右手似乎正要下手收拾这条即将成为餐中美味的大鱼。鱼的尾巴上翘,说明它还是鲜活的,与厨子的夸张神态相呼应,平添了画面的灵动活泼,增强了日常生活的喜乐意趣。

从这条即将成为人类腹中之物的大鱼与正在宰它的庖厨身体的比例判断,它应该有差不多半米长,二十公分宽,五六斤的样子,它或许是一条温文尔雅的长江鲤鱼,也有可能是一条身手矫健的翘壳鱼。

考古专家鉴定证实,东汉庖厨已会做万州烤鱼

考古专家鉴定,发现于万州区武陵镇天丘遗址(墓群)的灰陶庖厨俑属于东汉时期

大鱼身边还躺着一条较小的鱼,死活已无从判断。作为一件写实的艺术作品,这条小鱼的存在,给了我们极大的想象空间。

在一大一小两条鱼的周围,摆放着多个形状奇特的物件,其中一件形似猪舌,另外两件好像是熊掌——我一度认为那是庖厨的一双脚丫子,却被专家否定:庖厨的光脚丫子怎么可能搁在案桌上呢?鱼的周围摆放的,既不是庖厨的脚丫子,也不是熊掌,而是姜葱蒜等烹鱼佐料。

这一断论,更接近生活逻辑。

考古专家鉴定证实,东汉庖厨已会做万州烤鱼

灰陶庖厨俑细部

鱼和佐料准备就绪,孔武有力的庖厨要大显身手了。庖厨骄傲上扬的下巴,以及那顶象征职业威严的帽子,说明他厨艺十分了得,广受欢迎。我们相信,这将是一顿规格很高的餐宴。

这件活灵活现的艺术品是一件随葬品,带一个泥巴烧制的庖厨俑共赴黄泉,对继续活着的人或者即将死去的人来说能起到安慰的作用。这件陶塑艺术品发现于重庆市万州区武陵镇下中村一组的天丘遗址(墓群)。2001年,为配合三峡库区建设,湖南益阳市文物考古队对该遗址(墓群)进行了正式发掘。据介绍,该区域三峡库岸带的古代遗存异常丰富,为研究和还原当地历代生产生活场景和细节提供了丰富而精确的素材。

考古专家鉴定证实,东汉庖厨已会做万州烤鱼

万州出土的劳作俑

然而,由于事过多年,天丘遗址早已被三峡水库淹没,考古队也撤走多时,这件庖厨俑被发掘出来的故事细节也就无从还原。粗略记载表明,2005年12月13日上午,在天丘遗址靠长江边的一个小台地上,考古队员从一座东汉墓室的众多陶俑中清理出了这件高41厘米、造型生动、细节丰富的灰陶庖厨俑。

现在,它是重庆三峡移民纪念馆的一件镇馆之宝。

考古专家鉴定证实,东汉庖厨已会做万州烤鱼

万州出土的击鼓俑

东汉,建于公元25年,亡于公元220年,存195载。时间是无情的过滤网,东汉早已连同其帝王的豪情和无可奈何而灰飞烟灭,成为众说纷纭的飘渺记忆。这件庖厨俑却顽强埋藏于泥土之下、墓室之中,顽强等待着向后来者展示它们的时代场景。现在,在沉默近2000年后,它被考古队员拂去厚重的尘埃,重获新生,向今天的我们以及我们的后人讲述一个真实可触的东汉。

考古专家鉴定证实,东汉庖厨已会做万州烤鱼

万州出土的东汉红陶舞俑

在万州区发掘出的地下文物中,随葬陶俑数量巨大,种类繁多。位于万州江南新区的重庆三峡移民纪念馆展厅内,小巧精美的红陶庖厨俑(东汉)、红陶劳作俑(东晋)、红陶执囊佣(东汉)、红陶抚琴俑(东汉),以及击鼓俑、舞俑、操蛇方相俑(方相氏是古代傩文化中驱疫避邪的神)等琳琅满目,各放异彩,说明远在东汉前后,随葬陶俑已成为流行时尚。据介绍,东汉时期,现万州区武陵镇沿江一带因依山傍水、土地肥沃,农耕经济十分发达,且因地处万州城与忠县城的中间地带,具有十分丰富、优越的水陆码头经济要素,当地人生活富足,并产生了一批代代相传的大户——这就是当地发现众多砖石墓葬遗址的地理和文化背景。

艺、技类陶俑的随葬,源于春秋战国兴起的厚葬文化逐步得到认同和尊崇,地处巴渝腹地、长江之滨的武陵镇当然也不例外。

考古专家鉴定证实,东汉庖厨已会做万州烤鱼

万州出土的东汉方相俑

专家介绍,对比中原地区,汉代巴蜀地区的陶俑具有单纯、质朴之美,多用夸张手法追求神似,尤其擅长抓取瞬间的生活动态,传神再现生活之美。譬如这件堪称典范的灰陶庖厨俑,不仅直接表现了庖厨的自信与自得,还间接表现了其厨艺的高超,以及东汉时期三峡地区沿江地带的生活状况,从而满足了今天的人们对东汉生活场景的认知,激发了对过往历史的丰富想象。

当然,也有可能证明万州烤鱼真的源于东汉。

文、图/夏显虎(重庆三峡移民纪念馆谭建华、郑燮、程永洪等专业人士对本文素材采集提供了方便和大力支持,一并致谢)

(责任编辑:陈蕊 zx0180)
关键词:

相关报道:

    推荐阅读

    光影相伴 共迎新年   2025,电影院见

    光影相伴 共迎新年 2025,电影院见

    2025年元旦前后,全国电影市场持续升温,一批优质影片汇聚银幕,为节日增添了文化气息。感人至深的剧情片、轻松搞笑的喜剧片、惊险刺激的动作片……为观众带来多样化的观影选择。

    2025-01-03 09:36 电影
    火车“慢”游,一趟集齐沿途风景

    火车“慢”游,一趟集齐沿途风景

    今年以来,国铁集团持续加大特色旅游列车开发力度,打造了一批各具特色的旅游列车品牌。今年前11月,国铁集团累计开行旅游列车1737列,同比增长17.6%,掀起火车“慢”游消费热潮。

    2024-12-23 10:33 小兴安岭
    河北文旅海外“朋友圈”持续上新

    河北文旅海外“朋友圈”持续上新

    连日来,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厅积极“走出去”,对外精准推介燕赵文旅资源、签约合作项目、开拓文旅市场,海外“朋友圈”动态持续上新。

    2024-11-20 10:30 河北文旅
    逛市集 看演出 赏非遗,去街区赴一场城市休闲游

    逛市集 看演出 赏非遗,去街区赴一场城市休闲游

    据了解,华熙LIVE·五棵松商业街区将文化、体育、娱乐、艺术、教育与生活等业态充分融合,并结合周边配套设施举行文体活动,很受年轻消费者喜爱。此外,首店、首发、首展、首秀等也增添了这里的吸引力。

    2024-10-21 11:00 文旅
    如何让戏曲“大观园”里“百花绽放”

    如何让戏曲“大观园”里“百花绽放”

    近日,由文化和旅游部主办的戏曲百戏(昆山)盛典举办,“南腔北调”在此交流展示,戏曲名家带来精彩展演。本期我们约请参与百戏盛典的戏曲人才和相关从业者,就戏曲人才培养、濒危剧种保护、创新传播方式等问题进行探讨,为繁荣中国戏曲百花园建言献策。

    2024-10-15 10:27 戏曲 剧种
    云南白族扎染:“布里生花”展新韵

    云南白族扎染:“布里生花”展新韵

    “白族扎染的工序多达10余道,其中扎花和染色最为考究。扎花考量技法的精致度,染色是通过天然染料染出不同颜色,十分考量技术和经验。

    2024-09-29 10:40 云南白族扎染
    2024年戏曲百戏(昆山)盛典闭幕

    2024年戏曲百戏(昆山)盛典闭幕

    历经19天的精彩演出,9月23日,2024年戏曲百戏(昆山)盛典闭幕。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司长明文军出席活动并讲话,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厅长杨志纯宣布盛典闭幕。

    2024-09-25 17:29 戏曲百戏
    《黑神话:悟空》引发海外“西游热”

    《黑神话:悟空》引发海外“西游热”

    8月20日,国产首款3A(高成本、高体量、高质量)游戏《黑神话:悟空》全球同步上线,一经发售,相关词条迅速登顶海内外多个社交媒体热搜榜单,持续刷新在线玩家纪录,带动众多相关取景地关注度翻倍,中国外交部甚至也回应其热度……“悟空”彻底“出圈”。

    2024-09-13 10:04 《黑神话:悟空》
    巧手制美饰 银辉耀苗乡(匠心)

    巧手制美饰 银辉耀苗乡(匠心)

    银饰在苗族人生活中具有独特而重要的作用。按照苗族习俗,新生儿出生的第三天要“打三朝”,亲朋好友在这一天带着礼物前来祝贺,新生儿将会第一次收到银制的礼物,蕴含着美好的祝福。

    2024-09-10 10:14 苗族银饰
    传承千年文脉 厚植家国情怀

    传承千年文脉 厚植家国情怀

    走进位于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纱縠行的三苏祠,秀美的自然与人文景观令人心旷神怡。这里原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三父子的生活居所,南宋时将故宅改为祠堂,经历代修葺扩建,成为人们拜谒、凭吊三苏的文化圣地。

    2024-09-03 09:53 眉山三苏祠博物馆

    中华网文化头条号

    中华网文化微博

    联系方式

    频道合作
    负责人
    chenjing@zhixun.ch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