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这里有个比较矛盾之处,在中国古代,青色除了指代仆从,还有尊贵之意,比如前文中凤姐便常穿石青色衣装,这一尊一卑两层寓意,到底如何分辨呢?首先,作为一种色彩,青色的涵盖面积实在太过广泛,与黑色相似的玄色属于青的范畴,绿色、蓝色也算得上青色。在明清两朝,越接近深色的青,往往越能成为礼仪与高贵的代表,明代皇后的翟衣便以青色为主。而那些接近于蓝绿色的青,则因为其布料比较容易染织,故而成为底层仆从与百姓常用的服色。此外,穿在身上的青色地位如何,还要看具体的形制搭配,如是配上披风、褂子一类的衣装,自然“色随衣贵”,若是出现在家常背心、汗巾上,则有了天差地别的意味。
若说起红楼丫鬟的服饰,必然绕不开袭人回家奔丧时那一身华丽精致的衣装。彼时袭人早被王夫人视作心腹,给她涨了月钱,有时特意赐给她菜吃,送她自己穿过的衣服,还命人将赵姨娘、周姨娘拥有的待遇,也悉数送给袭人。袭人在王夫人眼里,已是宝玉身边板上钉钉的“准姨娘”。王夫人的这个心思,大观园里的人们也都是知道的,就连鸳鸯也曾对平儿、袭人说:“你们自以为都有了结果了,将来都是做姨娘的。”在袭人回家之时,贾府特地给她安排的排场体面,前后指派八个仆从跟着,还让袭人坐在大车上,带着荣耀和贾府的恩惠衣锦还乡。王熙凤还不放心,临袭人走前,非要再瞧瞧她的装束。袭人来见凤姐,她的衣装多是王夫人赏的,因而华贵异常:“身上穿着桃红百子刻丝银鼠袄子,葱绿盘金彩绣绵裙,外面穿着青缎灰鼠褂。”“百子”是一种具有吉祥寓意的纹样,规格很高,明清时期,多为女子出嫁时婚服的装饰。明定陵出土过一件孝靖皇后王氏的“红素罗绣平金龙百子花卉方领女夹衣”,为我们展示了百子衣的具体样貌。“刻丝”同“缂丝”,是古代丝绸行业中极为精华的工艺,宋元时期一度为皇室御用织品,有“一寸缂丝一寸金”的说法,明清时期,江南的缂丝工艺已经十分成熟。
不过,凤姐看了袭人这一身华丽异常的服饰,依旧不满意,认为褂子太素,穿着又冷,认为袭人该穿件“大毛的”。于是将自己的石青刻丝八团天马皮褂子拿出来,给了袭人。“天马皮”指的是沙狐腹下的皮毛。贾府穿皮草也要按照天气逐渐变冷,由薄款更换为厚款。《红楼梦》第四十二回写贾母看病,她穿着“青绉绸一斗珠的羊皮褂子”。“一斗珠”是一种残忍的皮毛处理方式,即把即将分娩的母羊宰杀,用其腹中未见天日的胎羊制作皮衣。不过,一斗珠羊皮并不算厚,往往于秋季使用。而王熙凤提及的“大毛衣服”,指衣服上的皮毛更加长,因而更易保暖,可于寒冬时节外穿。在《红楼梦》中,比较典型的大毛材质,当属狐狸皮草和黑灰鼠皮草。在制作精致的衣裳时,古人并不将狐狸皮整张剥下使用,而是把各个部位的皮毛分割开来,拼制成服饰,因此,一件大毛褂子,往往要耗费许多狐狸。成语“集腋成裘”原本便是指集中多只狐狸腋下皮毛制作裘衣。
红素罗地洒线绣平金龙百子花卉方领女夹衣(复原),晚明,定陵出土,现藏定陵博物馆。袭人回家,来见凤姐时,就穿百子刻丝银鼠袄子,“百子”是一种具有吉祥寓意的纹样,规格很高,明清时期,多为女子出嫁时婚服的装饰
大红色缂丝彩绘八团梅兰竹菊袷袍,清,现藏故宫博物院。袭人奔丧回娘家时,就曾穿缂丝袄。缂丝是一种传统工艺,宋元时期一度为皇室御用织品,有“一寸缂丝一寸金”的说法,明清时期,江南的缂丝工艺已经十分成熟
穿戴俨然王侯贵妇衣装的袭人,风风光光回了娘家,早年虽因家贫被卖入贾府,但凭借着自己的性格和经营,也算是过上了远超幼时的日子。然而,即便他日做了姨娘,也有一半身份浸在奴仆之中,对于古代底层女性而言,这种处境,究竟是幸运,还是不幸,或许已难定论。
现存的前八十回《红楼梦》,展现了一幕幕不染俗尘、晶莹剔透的少年幻梦,在这出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故事中,每一位女子都曾在尚属欢愉的时光里享受过短暂的快乐,她们的装束选择不仅起到装饰作用,也是各自性格的写照。时至今日,捧起《红楼梦》,一览那一套套别出心裁的穿搭,依然能穿过历史的尘埃与艺术的缝隙,留得满手余香。
参考文献:
台北故宫博物院《南薰殿历代帝后图像》;蒋玉秋《中国历代丝绸艺术·明代》;李鸿影《红楼衣箱》;董进《披风与红裙》等
南宋建立初期,为了立国,曾与北方的金及其扶植的伪齐激战无数,其中如郾城大捷、朱仙镇之战等在民间广为流传,甚至被小说传奇大肆渲染(如朱仙镇“岳家军八百破十万”等),岳飞和韩世忠等名将及其统领的军队,也广为后人熟知。
《说文解字》是我国第一部字典,它不仅具有查字的实用功能,还在中国文字发展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的里程碑意义
康熙六年(1667),刚刚亲政不久、14岁的康熙帝曾召见还处于软禁中的南怀仁,向他讨教天文历法知识。康熙提出了一个问题:“法合天与否,有何明显的依据?”即判断历法准确与否,其依据是什么?南怀仁认为,历法“合天与不合天,从古以来皆以测验为依据”。南怀仁提议,用推算日影长度的方法来验证历法准确度。
在中国文化艺术史上,宋代文化具有举足轻重之地位,是中国古典艺术之巅峰。宋人还开创了一个“诗意生活”的时代,让雅致步入日常,韵味藏于生活。
《礼记·杂记下》说,有人问曾子,“夫既遣而包其余”,曾子告诉他:“既飨,卷三牲之俎归于宾馆”。可见,古人认为吃不了的美食应“打包”带回。
作为文明传承和信息记录的载体,书籍是每个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无论是“学而时习之”的刻苦,还是“不求甚解”的消遣,书籍总能带给我们以精神层面的愉悦和满足。
提起美国的经济,人们最先想到的是大名鼎鼎的华尔街(Wall street)。17世纪时,华尔街是荷兰殖民者为抵御英军修筑的一堵土墙。百余年后,华尔街两旁布满了金融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