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虽无专对之能,直谨守时命,宣国家威德,固当不同于凡使,必令远近咸知朝廷留心于无外,此所益殊不同居护军也。”
——《晋书·王羲之列传》
东床坦腹
在将近5000字的《晋书·王羲之列传》里,王羲之与东晋年间“琅琊王氏”中大多数成员一样,是以一位士族政界人物的姿态出现的。
在琅琊王氏内部,王羲之的家系地位并不算高。他的父亲王旷,与王导、王敦是堂兄弟。东晋时的裴启在《语林》里记载,西晋晚期,王导、王敦等人关起门来开会商量王氏的前途出路,这么重要的会议居然不让王旷参加,可见在家族内部,王旷并没有什么话语权。王旷没办法,只好“剔壁窥之”,这才说上话。据说南渡长江的主意,最早就是王旷提出来的。可惜在王羲之小的时候,王旷就在与前赵(十六国之一)的战争中败死了。
《帝王名臣像册之王羲之像》,清,纸本,现藏故宫博物院
在东晋那个“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时代,“琅琊王氏”就是王羲之佩在身上的一块“金字招牌”。从三国曹魏时期开始,由于“九品中正制”的实行,出身名门世家的“二代”“三代”们差不多都能弄个一官半职当当。这等于给士族子弟的仕途提供了优越平台。作为南渡后的第二代琅琊王氏子弟,他也并不缺少获得“大佬”赏识的机会。
郗鉴(269-339)是东晋早期的重要将领,历仕晋元帝、晋明帝、晋成帝三朝。他虽然参与平定“王敦之乱”,但后来变得与王导关系很好。《世说新语》就记载了郗鉴派心腹门生到王导家选女婿的轶事。门生挑选后回来向郗鉴报告:“王家的年轻人都不错,听说选婿,每人都在刻意准备。只有一个人,独自袒露腹背躺在床上睡大觉(“坦腹东床”),好像没听说选婿的消息一样。”郗鉴说:“这个人正合我心意!”后来询问,原来是王羲之,因而就将女儿郗璿嫁给王羲之。“东床快婿”的成语便因此而来。
《羲之装睡》,选自《丁筱芳画世说新语》
这段佳话,向来被看作王羲之宠辱不惊、性格洒脱的一个例证。这种气度和度量正是上流社会所推崇的,所以郗鉴对他自然很满意。此事也被收录进《世说新语》。但这段婚姻,又不纯粹是这个原因。当时,郗鉴手里有兵权,王导所代表的琅琊王氏则是东晋数一数二的门阀士族,享有崇高的社会威望。两人其实各有所需。魏晋史大家田余庆就认为:“琅琊王氏在王敦之乱后要想维持其家族势力于不坠,必须在有实力的朝臣中寻求支援。而琅琊王氏在政治上的继续存在,在当时又是约束庾氏(指庾亮,晋成帝的舅舅)专恣、稳定东晋政局的必要条件。”从这个意义上说,郗鉴选婿的本质,是两个家族政治上的联合,至于被选择者人品如何、才干几许,倒不是郗鉴与王导二人最关心的。当然,从郗鉴的角度看,他还是盼望挑选到琅琊王氏中表现优异的子弟,以便此后能作为这个家族的代表。但即使没有王羲之“坦腹东床”,这场政治联姻恐怕只不过换了一位新郎而已。毕竟,当时的士族联姻,先是求族,然后才是择人。
“右军”何来
与当时其他士族子弟类似,王羲之也在很年轻的时候就踏上仕途。他担任的第一个官职是秘书郎,工作职责是掌管公府图书典籍,校阅脱误,兼管宫禁中的藏书。
随后,王羲之又在执掌朝政的庾亮手下做参军,后来升为长史。庾亮很赏识他,临终前特别上疏称王羲之“清贵有鉴裁”,并将其提升为宁远将军、江州刺史。王羲之由此在东晋朝中获得极高的声誉,几次被推举任侍中和吏部尚书这样重要的职位,但都被他拒绝。他的好友、扬州刺史殷浩劝其应命赴职护军将军,王羲之却回信说:“我向来不想做官(素自无廊庙志)。”
真的是这样吗?恐怕半真半假。王羲之不想干这个护军将军大约是真的。魏晋年间,护军将军是朝廷中央军统帅之一,为三品武官,地位并不算低,但在当时与诸少数民族政权紧张对峙的背景下,东晋的军队主要集中在荆州、扬州、江州、豫州等军事重镇中,中央控制的军队很少,而且装备很差,兵员不足,装备如铠甲、兵器、箭支、船只、马匹皆破旧瘦弱不堪,兵卒更是老弱参差。护军将军很难有所作为。所以王羲之在写给殷浩的回信里就说,如果朝廷真的需要我,自己甘愿到巴蜀、关陇等边防前线去。
但另一方面,王羲之说自己不想做官,恐怕也不是真实想法。这是因为,对朝廷征召推辞不就,本就是“魏晋名士”的清高作派。在这方面,殷浩就是典型例子。他自己曾多年不肯出来做官,朝廷三番五次下诏,他都推辞。谢尚(谢安的从兄)等人去请他做官,他不答应。谢尚等在回朝时商量说:“殷浩不出来主事,天下百姓怎么办?”庾翼(庾亮的弟弟)写信骂殷浩不愿做官是要学过去空谈老庄以致被俘身死的王衍。可殷浩依然不肯答应,这是因为,他要做的是大官,一般的征辟不在他的眼中。后来枭雄桓温雄踞荆州,东晋朝廷为对抗桓温,请殷浩担任建武将军、扬州刺史,掌握长江下游地区军权,参与朝政。会稽王司马昱(后来的东晋简文帝)写信给他,说:“足下去就,即是时之兴废。”简直把他当成救星。结果,殷浩这次只摆了4个月的架子就出山了。
王羲之又何尝不想如此呢?拗不过殷浩的请求,他最后还是同意出任护军将军。但《晋书·王羲之传》记载:“羲之既拜护军,又苦求宣城郡。”宣城郡在今天的皖南一带,是京师建康(南京)的西南门户。王羲之“苦求”宣城并非想去做宣城太守,而是在学习当年的庾亮以军职出镇宣城,掌控宣城及其周边区域的军事,从而达到拱卫京师、主政一方的目的。王羲之不愿在京师做个装点门面却没有实权的高官,他宁愿选择到巴蜀、关陇甚至宣城去做地方大员,从而拥有更大的政治发展空间。从这件事上也可以看出,此时的王羲之还是有着颇为强烈的建功立业抱负的。
浙江绍兴王右军祠
开学了,不少学生家长正在给孩子准备开学装备,入学需要准备什么,对新生而言,书包、笔、笔袋、橡皮、尺子、涂改液等肯定少不了。不论古今,孩子入学都是家里的大事。那么古代的开学装备有哪些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
道光二十六年(1846),湖南名士周寿昌到广州游历时记下不少新鲜见闻,其中“最奇者”还要数“画小照”: 坐人平台上,东面置一镜,术人自日光中取影。和药少许,涂四周,用镜嵌之,不令泄气。有顷,须眉衣服毕见,神情酷肖,善画者不如。镜不破,影可长留也。取影必辰巳时,必天晴有日。
世界之大,无奇不有。古往今来,从古罗马到古埃及,从北美洲的印第安部落到北欧海域的维京人,语言、文化、社会形式迥异的各个民族和国家,都一代代流传着属于自己的精奇志异。似乎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对神秘力量和魔法生物的幻想和探索是不分东西南北、无论古今中外都能参与的共同话题。
茶和酒是中国人最常饮用的饮品,纵观我国古代文学的历史长河,也处处弥漫散发着幽幽酒香与茶香。尤其唐诗和宋词,更是与酒和茶相辅相成、水乳交融,并由此衍生出博大精深的中国诗词文化。
今日七夕——中国人的情人节。牛郎会织女,送啥礼物表心意是个问题:送红包略俗,送花不实用,有没有既浪漫又贴心的好物件?
眉、眼、口、鼻齐全脸蛋圆圆毛发茂盛表情或喜或悲或怒或哀它们是谁?有什么故事?喜怒哀乐表情各不相同它们是谁?浓眉大眼拥有显眼的三角鼻和苹果肌修剪得极为整齐的“八”字胡子下面嘴巴紧闭再
中国人自古就很重视自己的头发,在古代就流传着“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毁伤,孝之始也”的说法,可见古人将头发视为身体的一部分,极其珍视。那么古人没有现代洗发护发美发的条件和技术,是怎样洁净保养头发的呢?
一部热映的“封神”电影,将殷商王朝推入我们视野。谈及唐宋明清,我们自觉亲近,可提起商朝,中国历史上第二个朝代,似乎总因格外久远而烟雾缭绕的。
俗话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说的是这几种日常生活用品必是每天首先要操心打理的。七件事中,有三件是调味品,即盐、酱、醋,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盐乃百味之首,菜、汤、粥等食物,在没加盐的时候,味道寡淡,难以下咽。一旦加入盐,味道简直就是一个天一个地,美味异常。精明的巴渝先民,很早就使用盐作调味品对食物进行调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