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筏在古代有广泛运用,尤其是在军事和高原河谷货物运输方面。康熙十四年(1675)三藩之乱时,西宁总兵官王进宝与陕西提督王辅臣叛军作战,双方均大规模使用皮筏。抗日战争时期,皮筏货运为抗击侵略者作出突出贡献,甚至赢得“羊皮筏子赛军舰”的美誉。1940年冬,甘肃省政府成立驿运管理处,将兰州皮筏编成“水上运输队”,承运国民党第八战区的军用物资,驻在绥西及宁夏的傅作义、马鸿逵、马鸿宾等部的枪械弹药及其他军用物资,大部分是用皮筏从兰州下运。抗日战争最艰苦的1942年,日寇封锁入川陆路交通,国民政府急聘20多名筏子客入川,用羊皮筏子抢运军用物资,每个皮筏子用皮袋400多个,载重数十吨,成功缓解物资匮乏,在重庆轰动一时。
淼淼长江水,皮船一勺登
“淼淼长江水,皮船一勺登”是清人和瑛的诗句,反映了皮船一直是长江上游地区重要的渡水工具。皮船又名革船、皮舟,今天能见到的实物,主要是分布于川西、藏东高原横断纵列河谷地带的牛皮船,多为牦牛皮制成,西藏的皮船为长方形,如同鞋子,大者可坐十多个人,或装运上千斤货物。川西金川一带的皮船则以圆形为主,形如僧钵,仅能运载一二人。
以往研究常常混淆历史文献里记载的皮船与皮筏。关于皮船的形制,宋人曾公亮、丁度等《武经总要前集》卷十一《济水》早有记载:“皮船者,以生牛马皮,以竹木缘之,如箱形。火干之,浮于水。一皮船可胜一人,两皮合缝能胜三人,以竹系木助之,可胜十余也。”清人李心衡《金川琐记》卷二记录最详:“(浑脱)不若金川之皮船,工省用溥,其制尤巧,用极坚树枝作骨,蒙以牛革,形圆如桮棬。一人持桨,中可坐四五人,顺流而下,疾于奔马,顷刻达百里。”其中提到的“形圆”皮船,与今天四川阿坝州的圆形牛皮船的形制完全一致。皮船与皮筏的形制迥然有别,其材质多为牛皮或马皮,今以牛皮多见。其呈长方形或圆形、椭圆形,内以木棒或粗柳条作骨架,用整张的牛皮或马皮蒙在上面,包裹船体,缝制而成。人或货物坐放于船体内,没有气囊,因而这个牛皮不是用来“吹”的,而是缝制出来的。皮船下水后,在激流中上下起伏,不惧礁石碰撞,轻巧灵活,河道深浅皆可划行,是横渡江河的绝佳工具。
我国历史上关于皮船的记载悠久且丰富,最早可追溯到东汉时期,且遍及各地,而川西、藏东等地的皮船历史记录尤为多见。唐人樊绰《蛮书》卷一载:“从目集驿至河子镇七十里,泸江乘皮船,渡泸水。”李吉甫《元和郡县志》卷三十三《巂州·西泸县》:泸水“峻急而多石,土人以牛皮作船而渡,胜七八人。”《旧唐书·东女国传》:“其王所居为康延川,中有弱水南流,用牛皮为船以渡。”清人赵翼《陔馀丛考》卷三十三《牛皮船》云:“西番一带,山峦陡险,溪流湍悍,舡不得施,土人有用牛皮为船者。……牛皮为船,由来久矣,皆出于番俗也。”以上史料与今天羌藏地区牛皮船的情形吻合,应该就是这种“不带囊”的牛皮船。白居易《蛮子朝》诗云:“泛皮船兮渡绳桥,来自雟州道路遥。”此句已将“皮船”升华为唐代西南民族的文化符号,这是西南地区“皮船”流行的有力证明。需要说明的是,早期北方民族也使用皮船。《隋书·室韦传》记:室韦“渡水则束薪为筏,或以皮为舟者。”清代“墨尔根察边者”民族(今鄂伦春族)使用一种名叫“扎哈”的皮船,多以犴皮、鹿皮、马皮制作(见张敏杰《猎民绝艺:鄂伦春族狍皮制作技艺》),其形制与藏区的牛皮船极为相似。鄂伦春族的“扎哈”皮船,应该具有匈奴、室韦、鲜卑等早期北方民族使用的“马革船”“皮舟”的延续性,正是此种以皮革缝制船体、不带气囊的皮船。
布拉达宫壁画所见皮船运输石料图(来自网络)
据史料记载,皮船在东汉时期已运用于军事活动之中。《后汉书·南匈奴列传》记载:东汉永平八年(65)秋,北匈奴派出的二千骑兵,欲从朔方(今内蒙古河套西北部及后套一带)渡黄河,“作马革船,欲度迎南部畔者”,因东汉已有防备,方才罢去。《后汉书·邓寇列传》又记:东汉章和二年(88)春,护羌校尉邓训于今青海贵德一带击羌人首领迷唐,“(邓)训乃发湟中六千人,令长史任尚将之,缝革为船,置于箄上以渡河”。《晋书·慕容垂载记》记:“遂徙营就西津,为牛皮船百余艘,载疑兵列杖,溯流而上。”清乾隆朝第二次金川之役时,当地民族所建军事据点,“靠山临河,占尽地势,惟西山脚壁立水中,贼度官兵必不能往”,定西将军阿桂派兵乘皮船百余只,乘夜潜渡西山脚下,攀援而上,最终攻克美诺寨(阿桂《平定两金川方略》卷三十九)。
皮船在高原河谷条件下的交通运输方面也长期发挥着重要作用。根据清末督办川滇边务大臣赵尔丰的奏报,川藏之间的茶叶贸易,“过渡向用皮船”,但“每次只能运茶一二驮,且河水汹涌,失事堪虞”,因此曾委员从内地雇佣工匠造木船代替,以方便商运,但最终未能实现(刘锦藻《清续文献通考》卷四十二)。另据布达拉宫壁画反映,1690年修建布达拉宫红宫时,大量石材运输也是用皮船完成的。
总言之,浮囊、皮筏和皮船是三种不同的渡水皮具,其轻巧便捷,多适应山高水险,水流湍急的高原河谷环境,此类地区内的畜牧业发达、木材稀缺则是上述渡水皮具产生和使用的可能条件。历史时期,三种渡水皮具分布均较为广泛:浮囊、皮筏主要分布于我国西北黄河上游地区,西南高原山谷地区也有零星分布;皮船则主要分布于我国西南长江上游地区以及北方狩猎渔猎民族地区。浮囊、皮筏和皮船还是我国古代军队涉水渡滩的常用军事装备,在古代军事史上运用颇为广泛,而且在我国西部地区的物资运输、经济贸易和水情预报等方面也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
(本文刊于《文史天地》2023年第8期)
连日来,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厅积极“走出去”,对外精准推介燕赵文旅资源、签约合作项目、开拓文旅市场,海外“朋友圈”动态持续上新。
据了解,华熙LIVE·五棵松商业街区将文化、体育、娱乐、艺术、教育与生活等业态充分融合,并结合周边配套设施举行文体活动,很受年轻消费者喜爱。此外,首店、首发、首展、首秀等也增添了这里的吸引力。
近日,由文化和旅游部主办的戏曲百戏(昆山)盛典举办,“南腔北调”在此交流展示,戏曲名家带来精彩展演。本期我们约请参与百戏盛典的戏曲人才和相关从业者,就戏曲人才培养、濒危剧种保护、创新传播方式等问题进行探讨,为繁荣中国戏曲百花园建言献策。
“白族扎染的工序多达10余道,其中扎花和染色最为考究。扎花考量技法的精致度,染色是通过天然染料染出不同颜色,十分考量技术和经验。
历经19天的精彩演出,9月23日,2024年戏曲百戏(昆山)盛典闭幕。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司长明文军出席活动并讲话,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厅长杨志纯宣布盛典闭幕。
8月20日,国产首款3A(高成本、高体量、高质量)游戏《黑神话:悟空》全球同步上线,一经发售,相关词条迅速登顶海内外多个社交媒体热搜榜单,持续刷新在线玩家纪录,带动众多相关取景地关注度翻倍,中国外交部甚至也回应其热度……“悟空”彻底“出圈”。
银饰在苗族人生活中具有独特而重要的作用。按照苗族习俗,新生儿出生的第三天要“打三朝”,亲朋好友在这一天带着礼物前来祝贺,新生儿将会第一次收到银制的礼物,蕴含着美好的祝福。
走进位于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纱縠行的三苏祠,秀美的自然与人文景观令人心旷神怡。这里原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三父子的生活居所,南宋时将故宅改为祠堂,经历代修葺扩建,成为人们拜谒、凭吊三苏的文化圣地。
恰是处暑时节,人云:“处暑满地黄,家家修廪仓。”这是古人对夏末秋始节气的真实写照。是时,家家户户忙着修缮仓廪,以备丰收存储新粮。斗转星移,寒来暑往,秋收冬藏,一年之中节气物候周而复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