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险刺激的漂流活动,是现代人热衷的一项户外娱乐项目。其实古人也玩漂流,而且玩出了历史,玩出了文化,尤其在黄河和长江上游的河谷地带。古代的漂流神器主要有浮囊、皮筏、皮船三种类型,但它们并不是为了满足户外娱乐而产生的,而是古代先民在生产和生活中长期适应环境的历史产物。
浮囊、皮筏和皮船的起源甚早,在世界各地的历史进程中都留下了它们的身影。从我国丰富的历史文献记载来看,浮囊、皮筏和皮船同样是我国先民适应山高水险、环境复杂的高原河谷交通运输而采用的主要渡水工具,而且普遍运用于我国古代各民族的军事活动之中,成为军队涉水渡滩的必要军事装备。长久以来,这些渡水“神器”密切参与了中国边疆民族的社会生活和历史发展,在我国西北、西南、东北等边疆民族地区谱写了一段独特而光辉的历史篇章。
浑脱飞渡只须臾
清人孙髯翁《大观楼长联》历数云南与中央王朝的关系史,其中“元跨革囊”一句,反映的是这样一段史实:南宋末年,蒙古军采取南征大理,迂回包抄南宋的策略,蒙古汗蒙哥派其弟忽必烈率领分兵三路,直指云南。南宋宝祐元年(1253)秋,忽必烈亲率中路军,“过大渡河,又经行山谷二千余里,至金沙江,乘革囊及筏以渡”(《元史》卷四《世祖本纪一》)。蒙古军依靠革囊这种渡河“神器”,迅速突破金沙天险,如同神兵天降,一路入丽江,平大理。
革囊渡河(1923年,美国学者约瑟夫·洛克摄于丽江。来源于网络)
其实很多人并不了解这种被称为“革囊”的渡河神器是什么,包括很多学者也常常将革囊与皮筏、皮船混为一谈,这是大大的错误。革囊最常用的名字叫做“浮囊”或“浑脱”,另外还有皮囊、混沌、昆仑、皮馄饨等异名。浮囊在世界范围内的起源应该很早,而我国则晚至唐代中叶才出现明确的浮囊渡水记录。唐人李筌《太白阴经》卷四记载:“浮囊,以浑脱羊皮,吹气令满,系缚其孔,缚于腋下,可以渡也。”这段话也透露了“浑脱”一名的由来,浑,作“全”或“圆”解,“浑脱”是指将牛皮或羊皮完整剥落的剥皮方法,以这种牛羊皮制作的渡水浮囊,故而习惯上也称为“浑脱”。至于混沌、昆仑、馄饨之名,与“浑脱”一音之转,由来相同。浮囊是指单个囊体,将牛羊皮头部、四肢及尾部的孔洞扎紧,船工向皮囊中吹气,牛羊皮囊膨胀如气垫,将之捆缚腰间,身体多赤裸,环抱或骑跨牛羊皮囊,下身浸泡水中,借之只身渡水。
明人李开先《塞上曲》诗云:“不用轻帆与短棹,浑脱飞渡只须臾。”此句写出了浮囊轻便快捷的渡水特点。在古代,大凡遇到水流湍急、不易舟楫的河流,时常采用这种“革囊渡江”的方式。浮囊此物,在西北青海、陕、甘、宁,西南西藏、云南丽江,北部蒙古、山西等山地河谷地区,历史上均有广泛使用,留下不少历史记载。据清人阮葵生《茶余客话》卷十三《清帝土风诗序》记,清乾隆帝曾将“革囊”列入蒙古土风之一种,并作诗序云:“革囊,以革为之,用代筐筥罂盎,食用钜细,无所不纳。行汲或以贮水,涉川则挟之肘间,乱流以济,或谓之皮馄饨,盖俗呼也。”可见,浮囊不仅用于渡水,还有盛物、汲水等用途。
宋人曾公亮《武经总要》内所见浮囊渡河图
唐代以来,浮囊成为重要的渡水装备,在军事上获得广泛运用。《太白阴经》卷四记有“济水具”一篇,分叙浮罂、枪筏、蒲筏、挟絙、浮囊五种军事渡水装备。杜佑《通典·兵典》也保存了相同的记录,这说明在我国唐代中叶,浮囊已发展成为重要的军事渡水装备。宋神宗时,苏辙《请户部复三司诸案劄子》记载:“访闻河北道顷岁为羊浑脱,动以千计。浑脱之用,必军行乏水,过渡无船,然后须之。”宋人曾公亮编撰的军事典籍《武经总要》则抄录了唐人李筌《太白阴经》内的有关浮囊文字,并有精美配图。可见,浮囊在北宋军队内部的需求量甚大,出现了地方大量监造以专供部队的情况,其已成为部队涉滩渡水常用的军事装备。这应该是官方推广的结果。
军队以浮囊为“济渡之备”,这一传统后来为蒙元军队所延续。《元史·石抹按只传》记:“叙州守将横截江津,(蒙古)军不得渡,按只聚军中牛皮,作浑脱及皮船,乘之与战。”这正与元跨革囊平大理相似,可见浮囊是蒙古军在山高水险的环境中作战必备的。1246年,意大利天主教方济各会教士普兰诺·卡尔平尼(Piano Carpini,Giovanni de)出使蒙古,亲眼看见了蒙古军队使用浮囊渡河的情景,并在其《蒙古史》中留下如此生动的描述:
当他们行军遇到河流时,就以下面的方法渡河,即使河是宽阔的,也是如此。贵族们有一张圆形的轻皮,他们在这张皮周围的边上做成许多圈,以一根绳穿过这些圈,把绳抽紧,就做成一个皮袋。他们把衣服和其他物件放入皮袋,把袋口捆紧;把马鞍和其他硬的东西放在皮袋上面,人也坐在上面。渡河时,他们把皮袋系于马尾,派一个人在前面同马一起游水,以便牵着马前进。有的时候,他们有一对桨,他们就用桨把皮袋划到对岸,这样就渡过了河。用这种办法渡河时,他们把所有的马赶入水中,由一个人在最前面的一匹马旁边游水,牵着这匹马前进,其他的马都跟随着它。不论是狭窄的河还是宽阔的河,他们都用这种办法渡过去。较为贫穷的人有一个牢固地缝合起来的皮袋——这是每个人都需置备的——他们把衣服和他们携带的一切东西都放在这个皮袋里,把袋口捆紧,把皮袋挂在马尾上,按照上述方法渡河。(见〔英〕道森编《出使蒙古记》)
今黄河上游的羊皮筏(来自网络)
姓,是某一氏族或家族的共同符号。无论古今,每人都有一个姓。《百家姓》里所列的是一些常见的姓氏,这些姓所用的字较常用,易于辨认。
由新疆博物馆精心打造的“中华史册——新疆出土文献展”自2023年8月亮相以来,不断吸引观众的目光。日前,记者来到展厅,在一件件跨越千年的珍贵文书中,品读历史之美、山河之美、文化之美。
近日,“澄古匠心——伍炳亮家具艺术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该展览系统呈现了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伍炳亮40余载创作生涯所取得的艺术成就,带领观众走进中国传统家具的艺术世界。
音自大唐来。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西安鼓乐,是我国保存完整的大型合奏乐种之一。通过东仓鼓乐社乐师们的创新演绎,西安鼓乐穿越千年,绕梁不绝。
南京博物院是纸质文物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依托单位、近现代纸质文献脱酸保护技术重点实验室。10年来,南京博物院在纸质文物传承保护方面持续探索,科研成果不断注入,文保能力不断增强,一代代文物工作者接续努力,让古老纸张绽放更多光彩。
人头攒动在“四叶草”里,热情与期待传递在一次次握手和相拥中。11月5日至10日,第六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在上海举行,国家会展中心(上海)迎来了一年一度的国际朋友圈大聚会。
走上发言席,网络编剧于小千先抛出了自己的思考:“面对当下创作火热而作品易朽的市场,我们和我们的作品何以生存,何以自处,何以竞争?”注视着台下的同学,他想了想说:“这次研修采风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