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与人俱去,镜归人不归。无复恒娥影,空余明月辉。”
“破镜”虽意为夫妻分离,但也包含将其作为信物、等团聚时重新拼凑完整之意。“重圆”不仅意味着镜子外形的重圆,还喻指夫妻重聚。乐昌公主与丈夫经历国破家亡后仍能“破镜重圆”,但也有夫妻将镜子一分为二后,落个镜破钗分、鸾凤分飞的结局。《太平御览》引《神异经》,称曾有一对夫妻在将要分别时,将镜子一分为二,夫妻二人各执一半作为信物,以待来日重逢;但妻子却在丈夫离开后与人私通,妻子手中的半面镜子化为喜鹊,飞到丈夫面前,丈夫便知晓了此事。
“破镜”除了发生在故事里,还在今天的考古发掘中得到补充。近年来,考古人员发现多例在合葬墓中将铜镜一分为二的情况。例如在陕西安塞县王家湾发现的汉墓中,出土了“一半放置于男主人头边,一半放置于女主人头边”的两半铜镜。死亡分开了这对夫妻,他们便以铜镜为信物,合葬而分镜,意味着此生的分离,或许也在等待下一世的重逢。
除了作为爱情信物,在古代,尤其是唐宋时期的婚仪中,铜镜也常作为重要的礼仪用品使用。
中国古代对于婚姻聘娶的程序十分重视。在春秋战国的礼制汇编《仪礼》中,古人已归纳出婚礼的六个阶段及各阶段的礼仪规范,分别为“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和“亲迎”。在古代婚仪中,往往使用镜子,作为这段婚恋关系的作证。据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前集》卷一《礼异》记载:“近代婚礼……娶妇,夫妇并拜或共结镜纽。”永结同心是古人对婚姻的美好期盼,共结镜纽也成了婚礼中的重要环节。孟元老《东京梦华录》指出,北宋都市的婚姻习俗中有“新妇拜堂”一项,要求新妇在新婚第二天早上五更时,“用一卓盛镜台镜子于其上,望上展拜”。《辽史》卷五十二《礼志五·嘉仪上》也记载了皇帝纳后时,需有一妇人“捧镜却行”。可见古代婚礼的多个环节都有铜镜的参与。
而铜镜与爱情和婚姻的关系,也在下面这首诗中得到生动地展现:
忆昔逢君新纳娉,青铜铸出千年镜。
意怜光彩固无瑕,义比恩情永相映。
每将鉴面兼鉴心,鉴来不辍情逾深。
君非结心空结带,结处尚新恩已背。
开帘览镜悲难语,对面相看孟门阻。
掩匣徒惭双凤飞,悬台欲效孤鸾舞。
昔日照来人共许,今朝照罢自生疑。
镜上有尘犹可淬,君恩讵肯无回时。
——(唐)长孙佐辅《对镜吟》
镜子能够映射光彩,照清万物。在感情中,镜子的作用不仅仅局限于照容观貌,更从情感方面见证并映照着双方的真心、忠贞和深情。一些铜镜背后装饰有双鸾、龙凤等样式的纹饰,或刻有“长毋相忘”等字样的铭文,都是婚姻与爱情主题的体现。
唐代双鸾衔绶纹镜。其中鸾鸟象征平安与吉祥,“绶”与“寿”同音,“绶带”象征“长寿”,绶带挽结象征永结同心。来源/故宫博物院
陪葬与辟邪的铜镜
我们今天看到的铜镜,很大一部分是通过对古代墓葬的考古发掘得到的。可见,古时铜镜也多为陪葬品。丧葬是中国古代铜镜使用的另一种重要场景。
根据目前的考古发现,商周时期,铜镜的数量并不丰富,多发现于部落首领或王室贵族的墓葬之中。春秋战国时期,铜镜的使用范围有所扩大,除了王室贵族外,部分平民墓葬中也发现了铜镜。据现代学者分析判断,以长江流域为例,战国时期楚国士及以上阶层已普遍拥有铜镜;能够拥有铜镜的平民虽在少数,但至少意味着铜镜开始普及。秦汉以后,随着生产数量的增多,墓葬中出现铜镜的情况也越来越多见。
在我国古代葬习中,铜镜的使用往往具有普遍性和稳定性。除了中原地区,少数民族聚居区也长期重视铜镜在丧葬中的使用。作为随葬品的铜镜,与其他随葬明器一样,具有两套意义不同的功能:其一作为墓主人的生前用品随葬,反映死者生前的生活情况;其二作为镇墓厌胜、辟邪祈吉的法器。前者是中国古代“事死如事生”观念的体现,后者则是古人因不解镜子的反射原理而形成的特定文化。
限于生产力和认知水平,古人往往认为自身或周围的灾祸是鬼魅作祟,而打磨好的铜镜恰恰可以反光,可以映照周围的环境。久而久之,镜子便被赋予了“法力”。古人认为铜镜不但可以映照现实,还可以照见肉眼无法看见的异世之物,令妖魔鬼怪之类现出原形。《抱朴子内篇·登涉卷十七》认为,万物到了一定年岁,其精魄能够变为人形,迷惑世人,唯有在镜子中不能改变其本身面目。所以进入深山的道士会将一面九寸以上的明镜悬挂在身后,使妖精鬼魅不敢近身。古代文学作品中也多有关于“照妖镜”的描写,典型如《西游记》中托塔天王手中的照妖镜。因此,古时的宗教活动或仪式中,铜镜往往也是不可缺少的法器。
托塔天王的照妖镜使孙悟空显形。来源/电视剧《西游记》截图
宋代周密所著《癸辛杂识》,在续集下有“棺盖悬镜”一条,记有:“今世有大殓而用镜悬之棺盖,以照尸者,往往谓取光明破暗之意。按《汉书·霍光传》,光之丧,赐东园温明。服虔曰:‘东园处秘器,以镜置其中,以悬尸上。’然则其来尚矣。”这是文献中关于丧葬用镜以辟邪的记载。就铜镜本身而言,出土汉镜也有刻以铭文“镜辟不羊(祥)”者。目前的考古发掘也证实了古人墓葬中确有“棺盖悬镜”的情况。当代学者认为,五代至元明时期是“棺盖悬镜”葬俗存在的主要时期;这种置镜方式一般多见于辽代契丹王室贵族墓、金代女真人墓和元明时期甘肃境内的大中型墓葬中。明代棺壁悬镜的置镜方式也可算作此类葬俗的遗存。可见,在墓葬之中,用作辟邪的铜镜一般都有特殊的随葬方式。除了悬镜,将铜镜置于墓主人的头部,大概率也是对铜镜驱邪避煞这一传统观念的应用。
古代铜镜还会作为朝廷贡品或帝王赏赐品存在。这类铜镜的性质在某种程度上已经超越了实用层面,而成为某种奢侈品。清代金石学兴盛时,很多学者热衷搜集、收藏、鉴赏以及著录汉唐铜镜。在这种情景下,清代铜镜不再作为日常用品,而是在身份上转变为收藏品。
唐代盘龙铜镜。隋唐时期,龙纹使用已经非常普遍,唐代的盘龙镜即为代表。其中较为著名的是唐天宝三年(744)扬州进贡的龙纹镜。来源/中国国家博物馆
3月29日,演员表演越剧《红楼梦》中的《金玉良缘》选段。当晚,缘梦·芳华——越剧《红楼梦2025版》舞台版和电影项目启幕宣推活动在福建芳华越剧院举行。
3月25日,冯开平在金灯寺敲钟。海拔1500多米的太行绝壁之上,山桃花掩映着历经千年风霜的金灯寺。66岁的守寺人冯开平微弯着腰,轻轻擦拭着佛像上的尘埃。
贵州:油菜花海绽春光贵州:油菜花海绽春光贵州:油菜花海绽春光贵州:油菜花海绽春光贵州:油菜花海绽春光这是3月22日拍摄的贵州省六盘水市六枝特区木岗镇瓦窑村的油菜花田(无人机照片)。
所谓“中转式旅行”,是指通过选择时间、价格合适的中转票,将中转城市作为旅行目的地的旅行方式。因其具备票价更低廉、时间更灵活等优势,备受年轻游客青睐。
2025乙巳蛇年新春,山西博物院推出“寻蛇——藏在山西博物院里的蛇”和“灵蛇献瑞——乙巳蛇年生肖文物大联展”两大贺岁展,带观众欣赏异彩纷呈的“蛇文物”,感受其丰厚的文化内涵。
在冰上“滑”龙舟、在那达慕体验雪地赛马、在查干湖冬捕、在阿勒泰来一场古老的毛皮滑雪比赛……当“冰雪热”遇上“非遗热”,你可能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1月9日,在国家京剧院建院7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给剧院青年艺术工作者回信,勉励他们“传承前辈名家优良传统,践行艺术为民,坚持崇德尚艺、守正创新,让京剧艺术持续焕发时代光彩,为繁荣文艺事业、建设文化强国贡献力量”。
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世界遗产委员会对“北京中轴线”的评价是这样写的:“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那么,怎样理解“中国理想都城”,什么是“秩序的杰作”,北京老城究竟是怎样一座何其壮美的都城呢?
2025年元旦前后,全国电影市场持续升温,一批优质影片汇聚银幕,为节日增添了文化气息。感人至深的剧情片、轻松搞笑的喜剧片、惊险刺激的动作片……为观众带来多样化的观影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