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在谣谚中所表达的反贪意愿渗透到官员队伍中,对于官员提升反贪意识具有重要作用。封建社会,悬于地方政府公堂之上的匾额,如“明镜高悬”“公正廉明”等就是群众盼望“清官”的表达。除了匾额之外,还有古代县衙厅壁门楣,许多官员自己就表达了对腐败的痛恨及对清廉的向往。明代弘治年间吏部尚书王恕在官衙门口贴出一副对联:“任于朝者,以馈送及门者为耻;任于外者,以苟且入都者为羞。”清代有一个地方官叫陈景登,在衙门门口贴出一副对联:“头上有青天,作事须循天理;眼前皆瘠地,存心不刮地皮。”
当然,如果言行一致,知行合一,头脑中有反贪思想,而且还将其付诸实践,这样就会减少、消除贪腐行为,进而造福一方,王恕、陈景登属于这一类。如果言行不符,头脑中有反贪理念,但实际上没有付诸实践,反而大肆收受贿赂,则成为官场“双面人”。
唐代仆射刘崇龟表面上以廉洁自居,而且还以粗茶淡饭招待同僚以博清廉之名,但是在实际生活中,他并没有做到清廉。在他死后,孙光宪在《北梦锁言》中记载:“家人鬻海珍珠翠于市。”这种奢侈品的出现恰恰证明了他的不清廉,或者说,他没有做到他所宣称的那种清廉,所以被当时的百姓“讥之”。晚清李鸿章在直隶总督任上把慈禧御赐的“清正廉洁”金匾送回家乡挂于李氏祠堂,作为光宗耀祖的宣传。没想到几天后,百姓在李氏祠堂大门上写了一副对联:“市屋千幢皆姓李,良田万顷属中堂。”这是民间对李鸿章“双面人”的揭露。十月革命后,在清理冬宫档案时,发现了档案库秘存的李鸿章在中俄密约签订背后收受道胜银行三百万卢布贿赂。在李鸿章办洋务、为官过程中,收受巨额贿赂。据容闳说,“李鸿章绝命时私产四千万两以遗子孙”,从一个侧面可见他的贪腐。所以,一句“宰相合肥天下瘦”广为人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