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今年的最后一部院线大片,等了6年,终于见到了《妖猫传》的庐山真面目。据说,陈凯歌为了再现心中鼎盛的大唐,在湖北襄阳硬是造了一座唐城。
讲真,电影中画面所及,都可看出剧组的良苦用心,每个细节都不放过,所以我们看到的是这样一个大唐盛世,值回票价,老怀安慰。(要论拍场面,只服第五代~~)
作为一个有格调有节操的公众号,局长不剧透,可以放心往下看……
大唐是诗人的大唐,要拍大唐,自然离不开诗人。诗仙李白,余光中说他“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妖猫传》里,李白“绣口一吐”,就是一首浪漫精妙的诗。
清平调·其一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妖猫传》里的李白
我们今天要说的就是电影中的灵魂之句“云想衣裳花想容”,或者说只是一个字——“裳”。
衣裳(shang),是我们日常惯用的词语,而“云想衣裳花想容”中的“裳”按古音却应该读作“cháng”,还有电影中张雨绮所跳的失传已久的《霓裳(cháng)羽衣曲》,相信大家也并不陌生。
不过,也许很多人会有此一问,为什么“裳”会是个多音字呢?裳(shang)、裳(cháng)既然都表示衣服,念成一种音不就好了?有没有区别呢?
接下来局长就给大家仔细介绍一下“裳”的来历。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古汉语中,“衣”和“裳”的意义有明显区别
裳 ,古音读作“cháng”,表示下衣、下裙。《左传·昭公十二年》有云:“裳,下饰也。”是指男女都穿的一种裙子,通常不包含上衣或者裤子。
屈原的《楚辞·离骚》中写道:“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意为,将芰荷拿来作为自己的衣服,把芙蓉作为下裙。当然,这是一种浪漫表达,也有互文的解读,但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衣和裳是有区别的,并不是泛指衣服。
许慎的《说文解字》中也说:“衣,所以蔽体者也。上曰衣,下曰裳。”从狭义上来说,衣指的就是上衣,跟“裳”相对。如《诗经》:绿兮衣兮,绿衣黄裳。”
△“衣”和“裳”
《后汉书·舆服志下》记载:“行大射礼于辟雍,公卿诸侯大夫行礼者,冠委貌,衣玄端素裳。”意思是在行大礼时,上衣为玄色,即青黑色,下衣为白色、浅色的裳。
在古代,上衣包含衣、襦、袄等,而下衣包含裳、绔、裈等。自两汉后,裙的出现让裳、裙成为下衣的主要部分。下裳通常由布帛拼合而成,看起来比较像我们今天看见的民国时期的旗袍,在腿的两边有两道分叉,而裙则是被做成完整的一片,没有分叉,穿时从前面围向臀后。
与“衣”相比,“裳”的使用更具普遍性
古代人对穿衣说讲究也讲究,说不讲究也不讲究。怎么说呢?我们知道古代有关衣服的称呼有很多,如裙裾、小袄、下裳等,而且分类细致,各有所指。
但是对于“裳”,古代人用得十分普遍。各种衣服都可以与“裳”配对,甚至与“服”一样,可以与别的字联系起来,作为一种特定的服饰,比如:
“鞠裳”(jū cháng)指的是有封号的妇女的服饰
“冠裳”(guān cháng )指的是官吏的全套礼服
“兼裳”(jiān cháng)则指代厚重的服饰
在这些用法中,“裳”都读作“cháng”,并没有“shang”的音。相比起“衣”,“裳”似乎更具有普遍性和一般代表性,是一个重要的常用字。
△玄衣纁裳
有趣的“裳”
古人的诙谐常常藏在字里行间,只有特别注意才会发现。任何一个字都有自己有趣的小事,“裳”也不例外。
翻阅字典,我们会看见“倒裳”“颠倒衣裳”,这是何意?陶潜《饮酒》诗之九:“清晨闻叩门,倒裳往自开。”其中就提到了“倒裳”。我们不禁想问,“裳”还能倒?难不成是穿反了?
答案相近了。“倒裳”指的是把衣服穿倒了,而不是穿反。闹了笑话却也能如此文雅,也只有中国古人能做到了,“倒裳”成了一个专有名词,指代衣服穿倒了。
不过,“倒裳”还有另一种意思,即倒提衣服,如《邓析子·无厚》:“斯逆理而求之,犹倒裳而索领。”其中“倒裳”就指“倒着拿衣服”,形容不顺常理,反其道而行之。
现代汉语中的“衣裳”
到了今天,“衣裳”就成了“裳”最普遍也几乎是唯一的用法。衣裳泛指衣服,已经没有上下衣的区别了。
有趣的是,很多人以为“裳”读“shāng”,然而查阅字典,我们会发现,“裳”只有"shang" "cháng"两种读音。平日里我们使用时,一般都念作“衣裳”(yī shang),“裳”为轻声。
内容来源:语情局微信公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