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仙”李白“十岁观百家”,“十五观奇书”,自幼就有建功立业的理想,常自比管仲、乐毅、张良、诸葛亮、谢安等人。唐玄宗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李白得到推荐,被玄宗召至长安,供奉翰林,李白以为大展鸿图的时机已到,没想到玄宗只不过把他看作文学弄臣,并没有重用之意,加上李白与权贵们格格不入,不久即蒙受谗言,只好离开京城。
在长安受挫后,李白“浪迹天下,以诗酒自适”,但仍希望有朝一日能够得到朝廷重用。天宝十四载(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李白毅然加入永王李璘的幕府。但这次投靠错了主人,永王李璘不听肃宗命令,想乘机扩张势力,结果被肃宗派兵消灭。李白因此获罪入狱,不久又受到流放夜郎的处分,幸而中途遇到大赦,才得重获自由,第二次从政活动又以失败告终。李白两次从政失败,除了运气不好外,与其性格也有关。李白自称“一生傲岸”,宣称“达亦不足贵,穷亦不足悲”;“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性格傲慢的李白,在官场上被排挤也是意料中事。
裴行俭评价“初唐四杰”:浮躁浅露 岂享爵禄之器
唐朝名将裴行俭有知人之鉴,他曾经担任过吏部侍郎(相当于组织部副部长),当时前进士王勮、咸阳尉苏味道都没有出名,裴行俭和他们初次见面就说:“二君后当相次掌铨衡,仆有弱息,愿以为托”。所谓“掌铨衡”,就是掌管国家的人事权。王勮没有名气,但王勮之弟王勃却很有名气,他与华阴杨炯、范阳卢照邻、义乌骆宾王都因文章写得好而享有盛名,司列少常伯李敬玄尤其看重他们,认为他们将来一定官运亨通。裴行俭不同意他的看法,他说:“士之致远者,当先器识而后才艺。勃等虽有文华,而浮躁浅露,岂享爵禄之器邪!杨子稍沉静,应至令长,余得令终幸矣。”后来,“勃度海堕水,炯终于盈川令,照邻恶疾不愈,赴水死,宾王反诛。勮、味道皆典选,如行俭言。”
王杨卢骆四人后来被誉为“初唐四杰”,“诗圣”杜甫曾写诗称赞他们,诗中写道:“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可惜他们在仕途上却走不了多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