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木版年画和日本浮世绘作为中日两国民族艺术的代表,有许多相似之处,二者由于社会功能、艺术传统方面的差异,又各自呈现出不同的艺术风格和审美趣味,并反映出不同的心理诉求和民族性格。
中国美术馆藏有丰富的清代木版年画和珍贵的日本浮世绘作品。澎湃新闻获悉,8月5日,“异域同绘——中国美术馆藏日本浮世绘和清代木版年画精品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展。此次展览作品精彩纷呈,日本浮世绘部分有“浮世绘第一人”菱川师宣,“浮世绘六大家”铃木春信、鸟居清长、喜多川歌麿、东洲斋写乐、葛饰北斋、歌川广重,“最后的浮世绘大师”小林清亲等重要画师的经典作品。清代木版年画部分选取了天津杨柳青、江苏苏州桃花坞、山东潍坊、四川绵竹、河北武强、福建漳州等重要年画产地的代表性作品。
据中国美术馆介绍,此次展览共展出作品129套(138件),其中日本浮世绘75件、清代木版年画52套(61件)、明清时期中国画2件。同时分为“同源与流变”“形象与风格”“技艺与受众”“生产与发行”四个部分,从渊源、技术、发行及风格等方面探讨日本浮世绘和清代木版年画的异同,进而探究两者所反映的不同的审美趣味、心理诉求与民族精神。
鸟居清信《妇人与少年》纸本51.5×27cm18世纪初期中国美术馆藏
中国和日本同为汉字文化圈国家,在地理位置上一衣带水,在文化艺术上交融互鉴,绵延千年。历史上,中国唐代佛教美术、宋元水墨画对日本美术的发展都产生过重要影响。明清时期,木版套色印刷技术臻于成熟,不仅促使中国木版年画至清代达到鼎盛,也推动了日本浮世绘的兴起与发展。中国清代木版年画和日本浮世绘历史渊源深厚、制作工艺相近,又各具艺术风格与民族特色,在17至19世纪的东方世界里大放异彩、相映成趣,成为东方艺术宝库中的两颗璀璨明珠。
四川绵竹《紫薇高照》纸本132×60cm清代版中国美术馆藏
清代木版年画题材内容贴近百姓生活,色彩明艳活泼,地域风格多样。作为岁末除旧迎新、祈祥纳福的民间艺术形式,年画寄托着人们追求平安幸福、富贵吉祥的美好夙愿,描绘了人们心目中所向往的理想世界,承载着共同的民族记忆。浮世绘是日本江户时期(1603-1868)兴起的一种风俗版画,是市民文化发达的产物。“浮世绘”意为“虚浮世界的绘画”,蕴含人生如过眼云烟、及时入世行乐之意,内容上表现市井生活、人物百态和自然风景,具有肯定现世精神的积极意义。
歌川广重《东海道五十三次·庄野白雨》纸本22×33.5cm1833年中国美术馆藏
近日,大英博物馆推出了一系列城市旅行项目,其中一站就是东京,但并非是如今的东京,而是19世纪初的江户。通过浮世绘作品走近江户的美景美食,推荐最佳“酒店”和游览路线,连何处可以“买买买”都有涉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