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中华文化新闻 > 正文

无云而雷

2016-11-06 12:00:59      参与评论()人

五行占雷震之中,“无云而雷”是一个重要事件。班固将其归于鼓妖,有重要例子,见于《汉书·五行志》记载秦代一段故事:史记秦二世元年,天无云而雷。刘向以为,雷当托于云,犹君托于臣,阴阳之合也。二世不恤天下,万民有怨畔之心。是岁,陈胜起,天下畔,赵高作乱,秦遂以亡。一曰,《易》,“震”为雷,为貌不恭也。

《后汉书》中有三处记载“无云而雷”,都发生在汉灵帝、汉献帝年间,其原因不言自明:灵帝熹平六年冬十月,东莱冬雷。献帝初平三年五月丙申,无云而雷。四年五月癸酉,无云而雷。

《晋书》孝武太元十五年三月己酉朔,东北方有声如雷。史官引用刘向观点说:“无云而雷,此君不恤于下,下人将叛之象也。”及帝崩而天下渐乱,孙恩、桓玄交陵京邑。

《魏书》讲述“无云而雷”,引用《洪范论》曰:雷,阳也;云,阴也。有云然后有雷,有臣然后有君也。……故无云而雷,示君独处无臣民也。然后列举几例:显祖皇兴元年七月,东北无云而雷。二年七月,东北有声如雷。世宗延昌元年二月己酉,有声起东北,南引,殷殷如雷,二声而止。

《隋书》记载“无云而雷”事件极多,其一是梁天监四年十一月,天清朗,西南有电光,有雷声二。《易》曰:“鼓之以雷霆。”霆近鼓妖。《洪范五行传》曰:“雷霆托于云,犹君之托于人也。君不恤于天下,故兆人有怨叛之心也。”是岁,交州刺史李凯举兵反。其二是梁天监十九年九月,西北隐隐有声如雷,赤气下至地。是岁,盗杀东莞、琅邪二郡守,以朐山引魏军。其三是开皇十四年正月旦,廓州连云山有声如雷。是时五羌反叛,侵扰边镇。其四是开皇二十年,无云而雷。京房《易飞候》曰:“国将易君,下人不静,小人先命。国凶,有兵甲。”后数岁,帝崩,汉王谅举兵反,徙其党数十万家。

唐代“无云而雷”,史书可见三处:其一是《旧唐书》则天时,宗秦客以佞幸为内史,受命之日,无云而雷声震烈,未周岁而诛。其二是《新唐书》天授元年九月,检校内史宗秦客拜日,无云而雷震。近鼓妖也。其三是《新唐书》中和二年十月,西北方无云而雷。

《宋史》未见“无云而雷”记载,却有一例“雷不发声”,解说也很有趣:至道元年三月甲戌,雷未发声,召司天监寺赵昭问之,答云:“按占书,雷不发声,宽政之应也。”

《明史》记载“无云而雷”或类似事件极多:洪武五年八月己酉,徐沟西北空中有声如雷。十一年,瑞昌有大声如钟,自天而下,无形。天顺六年九月乙巳夜,天无云,西北方有声如雷。七年二月晦夜,空中有声。大学士李贤奏,无形有声谓之鼓妖,上不恤民则有此异。成化十三年正月甲子,代州无云而雷。弘治六年六月丁卯,石州吴城驿无云而震者再。还有一例,虽非雷声,却很有趣:成化十四年八月戊戌,早朝,东班官若闻有甲兵声者,辟易不成列,久之始定。

另外《明史》中还有“山鸣”记载,原因不详。但山峰高耸入云,声与天接,故略记于此:弘治十七年六月甲申,江西庐山鸣如雷。嘉靖二十九年二月甲子,隆庆州张山营堡山鸣。万历十二年十二月己未,萧县山鸣如惊涛澎湃,竟夜不止。二十八年八月戊戌,西北方有声如雷。天启七年八月丁巳,庄烈即位,朝时,空中有声如天鼓,发于殿西。崇祯十二年十二月乙未,萧县山鸣。是月,西山大鸣如雷,如风涛。

朝时,空中有声如天鼓,发于殿西。崇祯十二年十二月乙未,萧县山鸣。是月,西山大鸣如雷,如风涛。

录入编辑:洪振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