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艺文 > 正文

诗歌剧场作品《随黄公望游富春山》:诗歌还是戏剧?(5)

2017-03-18 16:34:26    澎湃新闻网  参与评论()人

陈思安:在戏里面的一些部分直接使用了注释里的内容。这首诗的注释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事情。翟永明在一开始写这首诗的时候,就已经决定注释的篇幅会跟诗不相上下。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创作思路。她的注释对于这首诗是种互文,是非常重要的补充,它不同于阐释。阐释很大程度上是批评家的工作,而作者本人的注释让这首诗的内容得到了延伸,让它更丰富,而非再解释已经说过的东西。所以在排戏的时候,里面有一些段落直接是从注释里拿出来的,另外就是我在给演员讲戏的时候,通过注释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

澎湃新闻:原画是手卷的形式,是流畅的流动的且展且收的,而翟永明的长诗读来也有种手卷感,在改编的过程中是如何处理这种手卷感的?

陈思安:这种流动性是我进行全剧结构的一个重点。我刚说从15年到16年这两次改编的时候设计的三个幕次,其实在14年的第一个版本没有。这是在后来的编排中增加的。设计幕次的原因是我发现在我心里面这个结构一直是清晰的,但是在剧本和在演员的心里,我并没有在一开始的时候就让他们完全明确,所以后来在剧本的修订和整个幕次的改编,包括有一些光影和其他各方面舞台手段的刺激和反应,去调整它,让它更切近我一开始的设想。我会希望在一开始的时候引领着观众的视角,进入到这幅画当中。演员作为画中人,像是对观众发出一些邀请,创造那样一种氛围,让他们相信可以跟随演员进入到画里,但是有的时候又好像把他们推了出来,重新回到他们自己的视角,作为一个局外人去观看,有的时候又把他们重新拉回来。在这样一种回环往复的过程中去做到跟在诗里写到的诗人的视角更加切近的一种状态。其实她这首诗就是这样,就像我刚举到的第一节,在这一节内,视角就发生了三次变化。

澎湃新闻:在评论中,商伟提到这一节,他认为“这场多媒体的戏剧彩排,充满了反讽和吊诡,也直指这首诗的核心:‘怎样阅读当代诗?/准备好了吗?你们!’”同时商伟也提出自己的问题,“多媒体如何拯救诗歌?”对此你怎么看?诗歌需要多媒体来拯救么?这真的构成一个问题么?

陈思安:诗歌当然不需要多媒体拯救。很有意思的是,当诗歌是一个平面二维的东西时,你脑海里对于同样的诗文可能有上百种想象。但是当它具体为某一种具体呈现的时候,这种想象的空间就崩塌了。只能遴选其中一个去呈现,但这一个永远不会是所有人心中所想。多媒体其实也是让诗歌立体化形象化的一种方式,但是在这种呈现当中,并不是这个戏最核心的部分。商伟这么说应该是形容这个戏的隐喻而非戏本身。

澎湃新闻:对你自己来说,作为一个写诗的人,怎么看多媒体和诗歌的关系?

陈思安:诗歌不需要任何人拯救,我需要诗歌拯救。

首页上页...23455
关键词:戏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