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之祭》曾被英国古典音乐杂志《Classical CD Magazine》评为对西方音乐历史影响最大的50部作品之首,它的音乐力量奇诡、暴裂、奔放,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编舞家靠近它、解构它、编排它。
这部音乐史上的颠覆之作,对葡萄牙编舞家丹尼尔·卡索也有深刻影响。在美国玛莎·葛兰姆现代舞团跳舞时,《春之祭》便是卡索参演的第一部作品,从此对它欲罢不能,将之搬演上台的想法也深植于心。
1月24日在上海东方艺术中心,由丹尼尔·卡索排演,葡萄牙库伦舞团领衔的《春之祭》将迎来世界首演。有意思的是,这是一部有着浓厚“中国色彩”,站在中国土地上思考出来的《春之祭》。
“俄国的春天凶悍爆裂,一小时里,春天就到了,来势汹汹,大地仿佛因此而震裂。”1910年,俄罗斯作曲家斯特拉文斯基在即将完成《火鸟》时,于睡梦中看到一场异教祭典:长老们席地而坐,眼见一名少女跳舞至死,他们要把她当成祭品,来安抚春之神。
这是斯特拉文斯基幻想中的俄罗斯远古时代部落的祭祖仪式图像。1913年,他将这种想象谱写成交响乐《春之祭》,借由“舞蹈之神”尼金斯基之手编排成芭蕾舞剧。
《春之祭》在巴黎的首演引发轰动,被祭祀、被牺牲的少女,也成了《春之祭》的象征。然而在卡索的编排里,被牺牲的对象成了男人,个体的牺牲也转变成一个群体性的牺牲。
卡索的《春之祭》把牺牲的概念与当代语境联系起来,所有舞者均跳舞至死,都被牺牲, “每个人都将作为一个集体而牺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