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课堂》剧照
“曾经过年票紧张,坐绿皮火车,没有座位,在过道里蹲了一晚上,同在一起旁边是一个干瘦的老头,坐在自己的蛇皮袋上,里面是棉被,五十多岁起来像七十岁的人,粗糙的手指头缠着一小块纱布,渗着暗红血渍。他没有手机玩、也不抽烟,旁边是乌烟瘴气的烟草味道和来来往往的呵斥声,只是默默地沉思状态,我攀谈起来,问他是哪里人,他说他是邵东的,以前是老师,民办教师,教了三十年的书,后来没得教了,只好跟村里人出来打工,搞铁路护坡。那一刻,我肃然起敬,心里非常难受,如果我们在一个地方的话,我肯定会是他的学生,他也会是我的老师,一个威严的老师,透过他面部轮廓,能想象他拿着教鞭在教室里踱来踱去、扯着长长的声音背诵古诗词的样子……我觉得我要他把写进我的电影……电影《一个人的课堂》创作缘起。”
导演李军林在微博中这样写过他创作《一个人的课堂》的初衷。
1月16日上映的电影《一个人的课堂》,在院线一众国内外大片的夹击中,几乎算得上是悄无声息。而影片直面乡村代课老师、留守儿童和老人的问题,却让不少关注这些社会现实的人自发组织起来,举行了上千场的包场行动,从上映第一天排片量不足几乎为0,到20天之后(1月26日)排片量达到0.02%。
《一个人的课堂》温州站的放映现场。
不想煽情,只想让更多人认识这群教师
除了火车上的老人让他动容,《一个人的课堂》承载了太多李军林个人的情感和他对自己所处时代的观察。
李军林生长在湖南衡阳的农村,上的学校就是电影里破落的样子。“从小我的老师都是代课老师,没有几个是正规师范毕业的,一教教了几十年。读书的时候也没觉得哪个老师不好。”后来教育改革,很多老师被清退。李军林的姑父,一位代课多年的老师遭遇了和电影里的宋文化一样无奈的待遇。
李军林还记得,那时候很多代课老师总是在打报告,希望要转正,最后都石沉大海,“我就是想为他们写点东西,想为这群人做点事。他们顺应了一个时代的需要,奉献了自己的年华,最后又退出历史舞台,很多人最后连退休工资都没有,没人记得他们。”
既然写到乡村生活,李军林还想多表达些什么。在接受澎湃新闻记者采访时他说,“写剧本年轻气盛,哪怕投资一万元,也想把我看到的生活都写进去。”
“孩子怕老师不来,老师怕孩子不来。”这是电影里令人心酸又有些黑色幽默的地方。包括宋文化的老婆,总是操着一张利嘴从现实的角度给宋文化泼冷水,哭笑不得间却也让人感慨这个农村妇女说的尽是“大实话”。
《一个人的课堂》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