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中国第一本青年原创文学刊物《萌芽》和国内七所高校合办了第一届新概念作文大赛(简称新概念大赛)。
此后十余年,从新概念大赛中走出了一批“80后”作家,当代青春文学也走向了一个火热的时代。
“新概念大赛不只是培养出了一批‘80后’作家,重要的是在青少年中树立起崇尚文学的一面旗帜。”评论家、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陈晓明对《瞭望东方周刊》说。
时隔二十年,从新概念大赛走出来的青年作家,包括那些在前几届耀眼无比的“明星作家”,有的已不再继续文学创作,有的正在进行创作上的转型。
是什么让他们离开?又是什么让他们留下?青春文学如今又面临怎样的生产环境?
“成名渠道”
在近日北大培文创意研究院举办的一场沙龙上,青年文学评论家杨庆祥说:“中国的青春文学有两次较大的浪潮,一次是五四时期的思想解放,另外一次就是2000年以来的当代青春文学。”
二十年前,出于对应试作文教育的反思和对青少年写作创新力的呼唤,《萌芽》杂志联合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七所全国重点大学启动了首届新概念大赛,聘请国内一流的文学家、文学编辑和人文学者担任评委。
在《萌芽》杂志的带动下,“青春文学”成为出版界、传媒界和文学界共同热议的话题。
第六届新概念大赛的获奖者王若虚对《瞭望东方周刊》回忆,“在我读高中的时候,第二届新概念大赛复赛在上海举办,现场有很多来自全国各地的复赛选手,其中有一个人不在复赛名单中,但是他专门从外地赶到上海,就是为了请组委会确认是否将自己的名字漏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