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春节档最令人振奋的影片莫过于《红海行动》。该片可谓是类型与主流价值观结合的典范,尽管与传统意义上观众的合家欢期待有些背道而驰,但毫无疑问,其意义绝非在春节档获得多少票房或上演反超戏法这么简单——它的诞生改变了中国军事题材电影的美学形态。
在这样的意义上,对《红海行动》中演员的审视,也具有了某种别样的里程碑意味。诚然,《红海行动》仍然不乏相对重量级的演员压阵,比如张译、海清、张涵予(类似客串身份)等,但除了这几位以外,构成全片主要人物群像的海军蛟龙突击队员,清一色由风华正茂但并不曾在大银幕上被万众瞩目的年轻人组成。在开场索马里部分大放异彩的狙击手罗星,由青年演员王彦霖饰演,他此前在电影领域最为人瞩目的角色是《火锅英雄》里的匪首。罗星的后继者顾顺由黄景瑜饰演,黄之前几乎没有电影演出的经验,所出演的都是网剧、真人秀等。
这就引出了本文所要探讨的核心议题。在影片中,中国海军的蛟龙突击队员临危受命,前往伊维亚共和国营救人质,在这个被虚构出来的国度中,以血肉代价换取了深陷险境的中国人质甚至他国侨民的安全。影片展现出一种英雄无惧的姿态,没有浪漫搞笑,亦不多发豪言壮语,八名队员在全片大部分时间里硬桥硬马地对抗敌手,残忍与血腥场面轮番上演,将营救与打破阴谋家战争企图的行动,激发出超乎想象的艰难与壮烈。在这样的纯粹战争动作类型营构下,针对某一个或某几个演员的明星魅力产生的所谓偶像崇拜,几乎全部让位于对于他们所负责塑造的角色本身的个性与热血能量的认知。在《红海行动》中,这种认知甚至造成了角色的“群像塑形”远超“个性塑形”,形成了一种基本无从由演员 自身特征来辨识,而需要通过进入具体的叙事过程才能够感知的个性图谱呈现方式。
本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天坛奖”评奖将于4月15日到22日在北京举行,来自19个国家和地区的15部影片入围“天坛奖”,其中近期广受好评的中国电影《红海行动》强势入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