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款游戏让人跟风下载不算难,但一款游戏让人坚持每日打卡,还能引发那么多分析其门门道道的讨论,恐怕就不简单了。
《旅行青蛙》做到了。开发这款游戏的日本团队未在中国作任何商业推广,其成功完全依赖于社交网络的自发传播。小青蛙还意外地成为推广日本风景名胜的形象大使。
然而,跟“吃鸡”“农药”等内容丰富、操作复杂的大型游戏相比,《旅行青蛙》是一款最不像游戏的游戏了。坦率地说,论对抗性,它还不如红白机时代的《坦克大战》。
人们享受和沉浸于游戏,是因为游戏创造了脱离于现实生活的“幻境”,这也是电子游戏开发者一以贯之的思路;不过,对生活的模拟和再现,至始至终就是游戏呈现的第二种哲学。对很多年轻人来说,游戏就是现实的一部分,玩游戏就是生活本身。
这跟小时候不同,想当年,玩游戏是一件充满仪式感的行为。你得趁父母不在家,叫邻居小伙伴过来,然后爬上椅子踮起脚,从橱柜最上格拿下“小霸王”游戏机,连线、插卡、调试还得费一阵工夫……如今游戏设备的随身化,让游戏洗脱了仪式的庄重感。
更重要的是,游戏玩家的结构也发生了变化,自控力较差的“小学生玩家”固然数量庞大,但更多已成为社会中坚力量的80后、90后,正将童年时代的游戏习惯带入成人世界。他们玩游戏追求的不是一个结果,而只是享受游戏的过程。
《旅行青蛙》没有排名榜,没有厮杀,只要偶尔登陆,给青蛙准备一下食物、浏览青蛙带回来的照片,就能把游戏玩溜儿。玩这样的静置系游戏,着急也没用,小青蛙不回家就是不回家,不出门就是赖在家里。操控感不强,颠覆了你对游戏的所有认知,但对青蛙何时归来又何时离去的好奇,偏偏吸引你玩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