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一年中关于书店的话题可一点儿不少。这些话题已经不再停留于书店本身,更反映了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下,人们生活方式和思维习惯的变化。
话题一:共享书店怎么玩?80岁的新华书店告诉你
2017年是新华书店诞生80周年,自1937年4月24日在延安成立后,新华书店伴随着一代又一代人走过了关于书的记忆。虽然新华书店自带“回忆杀”,但随着人们阅读习惯的改变,新华书店的存在感还是逐渐从生活中淡去。近两年,新华书店与时俱进地开始各种转型,有的门店开始走个性风,比如厦门号称“最文艺”的新华书店,上海极具设计感的“安藤蛋”新华书店。而去年最有想法的,还要数搭乘“共享”热潮的合肥新华书店三孝口店。
“共享”话题一直是互联网的热门,随着“共享单车”的普及,大众在2017年切实体验了一把共享的好处,对共享的接受度逐渐走高。那么说到“共享书店”,究竟是怎样一种共享模式?和图书馆又有何区别呢?总的来说,“共享书店”模式并不复杂,书店内所有书都是可借对象,读者通过下载APP,在APP中支付一定押金即可扫码借书,单次借书的价值和时间有一定限制,APP中也会有一些互动和奖励。与图书馆的区别在于,所有书籍依然被用于销售及再次借阅,破损的图书可能被打折出售,也可能用于捐赠或与出版社协商退回。
合肥新华书店三孝口店
直接把想读的书借回家,不用再站在书店里看书,价格昂贵的书籍,说不定还可以买到折扣本——看书买书的门槛都降低,读书越来越方便。根据出版商务周报的数据来看,三孝口店去年读者的年阅读量达到23.17本,较2016年中国人均阅读7.86本的阅读量,还是提升不少。
新华书店率先尝试“共享书店”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因为“共享”的益处和弊端都显而易见,共享书店是能减少浪费、促进阅读、与周围商业共荣,还是给书籍带来破损的尴尬处境,结果是有一定风险的。这种尝试非常值得鼓励,让我们看到了书店的更多可能性,可以说是新华书店很大的创新了。
话题二:收100块抵制只拍照不买书的人?有人说书店应该吸引不爱书的人
即使平时不太关注书店的人,去年或许都会被一则北京南锣鼓巷的书店新闻刷屏,事件几经反转,连续几篇“10万+”的公众号文章,甚至引起了某谈话节目关于媒体报道专业性、民众舆论盲目性的讨论。
南锣鼓巷的朴道草堂书店在整件事儿中的一个反转点,就是被勒令关掉的书店需要收100块钱门票。记者写的《谁有空杀死这家进后院要收100块钱的书店》,让大家顿时觉得老板的公众号文章《谁是杀死一个书店的凶手》欺骗感情,而随后又有人出来说,南锣鼓巷游客太多,如果没有100块钱门票的门槛,这家书店里就全都是来拍照却不买书的游客……大家一听,又觉得很是理解,吃瓜群众莫衷一是。
随着“自拍”、“摆拍”的流行,在书店不看书、不买书,在书店环境里拍文艺照、游客照的事儿可太常见了。在往年,关于这些行为的舆论,是一边倒的“不买书去书店干嘛”,而在2017年,情况似乎有些变化了。
不可否认,装潢个性的书店自然会吸引更多人去光顾,早些时候就有方所书店令人大开眼界。过去一年中,很多书店干脆大大方方大搞装潢,文艺份儿直逼各式咖啡网红店,让人一进去就禁不住狂按快门。更有书店设计师称“书店应该吸引不爱书的人”,这个观点可有点意思。实体书店终于抛开了某种枷锁,开始正视这个时代的变化——“卖书”的功能已经不再是实体书店的唯一主题,现在,书店更多的是“生活方式”、“城市标杆”、“体验”甚至是“美学”的功能。
成都方所书店(图片来源:陈燕妮/微信公号“中国新闻周刊”)
而作为文艺场所,书店也会融入一些更有文化内涵的设计。有着“中国最美书店”之称的钟书阁书店就与多位设计师合作,在不同地域展现出不同的设计理念。松江区泰晤士小镇的钟书阁占地面积大,设计得犹如艺术馆,静安区市中心的钟书阁芮欧店传达城市钢筋水泥与书相结合的“混凝土空间”,卢湾区新店的设计师则表示,因为卢湾区是上海比较宁静、安详的区域,希望通过设计钟书阁来表达自己小时候在这里生活的感觉——通过空间、建筑来讲故事。如此一来,也难怪有设计感的个性书店成为让人争相拍照的“景点”。
过去一年中,不仅钟书阁各家分店进驻成都、苏州等地,还有被称为世界最美书店之一的日本书店TSUTAYA设计的G•TAKAYA河西旗舰店进驻南京,早就以高颜值被人熟知的言几又、文轩BOOKS、西西弗书店都有不同风格的新店开业。大家去书店可能真的要是“逛书店”而不是“买书”了。
G•TAKAYA河西旗舰店(图片来源:微信公号“出版商务周报”)
2018年4月2日晚上7点50分,旅游随笔《不假思索贪看天下》的作者吴文芳先生在佛山岭南天地卡卡松堡书店成功举办了“为下一代贪看天下”的主题分享会,在场的50多位观众大多已做父母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