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阴荏苒,物换星移,一年一度清明节即将来临。中国人将清明作为祭祀亡灵的节日,而且是四大传统节日中的一个,至少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国务院2006年5月20日批准将其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当中,就凸显了这一节日的价值。
清明节是中华民族的集体约定。这个节日注定要笼罩虔敬、庄重、追思、悼念的氛围。“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陕西人杜牧用春雨、断魂、酒家、杏花组成一幅凄迷感伤的画面,将这个节日的特殊韵致展现出来。无疑清明最是需要虔敬以待的节日,否则,就不足以表达对逝去先人的感恩,就不足以进行灵魂的自省,就不足以在这个风清气爽的时节通过慎始如终升华自己的境界。每个人都应在这个庄重肃穆的日子,向自己发出灵魂的叩问,借力传统节日文化,净化心灵、升华精神。
——我是否无愧祖宗的期待?中国人有浓浓的家国情怀。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庭作为社会的基本单元,没有谁不希望家和事兴传之久远的。为此,父母以及历代祖先,无不对他的子孙后代寄以厚望,期冀能光耀门第门庭生辉,至少不能辱没家门,让祖宗蒙受羞辱,这反映了中华民族朴素的治家理念。我们每个人都该自省,是否因自己的言行愧对了祖宗的期盼,是否为国家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我是否丢失淳朴的家风?每个家庭,哪怕再稀松平常、地位卑微,总有自己独特的传承。这些传承,可能是形诸文字的,可能是口口相因的,甚至只体现在日常默默无语的行为中,但其中一定浸满善良、热诚、勤劳、向上……的情愫。所有这些,都是需要珍视需要延续需要发扬光大的美德。淡忘以至丢弃这些基本遵循,就可能滑向罪恶的深渊。
扫墓是清明节最早的一种习俗,这种习俗延续到今天,已随着社会的进步而逐渐简化。扫墓当天,子孙们先将先人的坟墓及周围的杂草修整和清理,然后供上食品鲜花等,向先人祭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