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诗风大盛与科举有关吗?
作者:罗慕赫
有一定关系,但不宜夸大这种关系。
王国维先生在《宋元戏曲考》中曾说:“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
我们爱说中国是“诗歌的国度”,提到诗歌,我们总是最先想起唐诗,尤其盛唐诗歌的浩大气象令人动容。唐代诗风大盛,原因是多方面的,科举是其中一个方面。
大家都知道科举制度是中国的一项伟大发明,甚至有的西方学者称之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在西方还在采用贵族制的时代,中国官员的选拔已经通过考试这种较为公平客观的方式了。科举取才不看出身,看的是实打实的考试成绩,举子们为了取得好成绩,总要“十年寒窗苦读”,那么读些什么呢,自然是考什么读什么。
唐代科举考试以进士科最受时人尊崇,正所谓“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明经即“明习经学”,对于儒家经典(有时也包括《老子》等道家经典)要求能够倒背如流,因此考察的多是记忆的功夫,三十岁通过明经科的考试并不值得骄傲,而五十岁新中进士却可吹嘘一番。
进士科的考试科目,经过了相当复杂的演变,起先进士科只考“策”,即针对国计民生之大事提出对策,不过考得多了也就有了答题的套路了,这就是史书上说的“唯诵旧策,皆亡实才”。到了唐高宗时,进士科的考试科目加上了“帖经”“杂文”,所谓“帖经”与今天的填空题类似,大抵是将经书中的一句话留出,两端文字必须掩盖住,用纸片将这句话的三个字或四个字粘好,考察考生能否补上这些字;至于“杂文”则包括诗、赋、箴、铭、论、表等文体,到唐玄宗时则固定以诗赋考察考生,其他文体的地位相对而言就不那么重要了。
当然,不是每个状元都能做高官,事实上,历朝状元能做到封疆大吏、六部尚书的很少、大学士基本没有,虽然在中状元的时候风光无限,但仕途往往都是平淡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