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石家庄4月23日电(记者 李继伟)河北磁县陶泉乡一村民近日在本县炉峰山上发现一口重约500公斤的铁质古钟,经当地文物专家考证,为明朝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铸造,距今已有420余年历史。
古钟由生铁铸成,钟体呈深褐色,高约123厘米,最大直径约60厘米。古钟从上到下依次为钟鼻、钟顶、钟身、钟耳。钟鼻上有两个后脑相连的怪人头,钟顶有一个U型铁鼻用于悬挂钟体;钟身由凸弦纹间隔,共分上中下三段:上段书有“皇图永固帝道遐昌”八个大字,中段钟身铸有铭文,下段则分四个部分铸有铭文和吉祥图案;铭文下边是八个椭圆形钟耳。
钟身上记载的文字显示该钟为当地一寺庙所有,铭文详细记载了铸造原因、铸钟时间、供奉地点和捐赠功德名录等内容。
据磁县文保所所长王志强介绍,钟在我国历史悠久,此次发现的古钟虽为民间铸造,但重量大,比较罕见,这为研究冀南地区的宗教文化、民风民俗和古磁州地区铸造业沿革提供了文物资料。
荥阳在中原腹地,这里文化底蕴深厚,自古钟灵毓秀,人杰地灵,名家荟萃,先后孕育了法家鼻祖申不害、先秦诸子中申子、列子、禅宗二祖慧可、唐代诗书画三绝郑虔、文学大家刘禹锡和李商隐等。
婺源旧属徽州,自古钟灵毓秀,才杰辈出。素有"东南邹鲁"及"书乡"美誉。自南宋词宗汪藻、大儒朱熹以降,婺源文风犹盛。这其中,汪双池就是杰出代表。汪双池,初名烜,又名绂,字灿人,小字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