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社与日本文学:关于早期成员的研究》周海林著周海屏胡小波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
曾经的畅销书作家
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中,关于张资平的介绍很少。作为创造社的发起人之一,张资平参加了新文学运动,并且作为新文学作家,他的小说亦在当时的读者群中引起过巨大的反响。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张资平小说包括中国台湾地区与香港在内都没有再版。而张资平小说开始在中国内地再版,也是在二十世纪末。当年曾连续三次夺得最佳图书桂冠的张资平的名字,在这五十年间完全销声匿迹,在中国不要说读过他的小说,甚至连听说过他的名字的亦非常稀罕。那么,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1893年5月24日,张资平出生在广东省梅县的一个旧式家庭。母亲在他出生不久后就去世了,父亲千辛万苦地将他养大。从很小的时候开始,张资平就在父亲的指导下学习《论语》《诗经》等古典作品。在乡下的私塾,他熟读了《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花月痕》《碎琴楼》等杂书,度过了寂寞的少年时代。通过阅读杂书,他切实地感到封建社会的不平等,特别是被婚姻制度束缚的女性的痛苦。张资平在《资平自传》中提到自己喜欢的书时,赞美了《碎琴楼》:“我觉得兴业何诹的《碎琴楼》实可以和日本德富芦花的《不如归》并称。并且同是用新体文言写成的。”当他对《碎琴楼》《花月痕》等古典通俗小说和林琴南的翻译小说着迷的时候,他的文学风格也就基本上定型了。在收入《资平自选》的《我的创作经过》中,张资平介绍:“十七岁那年,在省城从《东方杂志》读了《碎琴楼》,觉得这真是百读不厌的作品。同时对于商务印书馆的《小说月报》也发生了兴趣,时常装出冬烘的样子,在不住的吟哦‘春草碧色春水绿浪’一类的文章。受了这类小说的影响很深,于是又模仿那些文章,写了一些‘莺声燕语’式的小说。”他又说青春期恋爱通俗小说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影响:“读完了《茶花女》后,如痴如醉数日……这个时代可以说是我的创作欲最初发展的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