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颐武:
年轻人别怕读很难的书,要做一些思想体操
“我没有特别严格的读书计划,但看今年自己读书买书的记录,不止两位数了。”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张颐武说。然而,对于这样的记录,他并不觉得骄傲。“我们读书多,不足为外人道。虽然有爱好,却也受到职业影响。别人是抽业余时间读书,这才可贵。”
由于职业的缘故,张颐武平时会花大量时间阅读和写作。平时阅读,他不只是看书,网络文章、杂志、随笔杂记等都会看。张颐武认为,今年市场上出版的好书非常多,不论是翻译的还是本土创作的都很活跃。
“比如,大家熟悉的《未来简史》,展望未来,提出了诸如人工智能等很多新问题。还有《极简人类史》也不错;随笔书《绮情楼杂记》很有意思,最近我正在阅读;大卫·哈维的《世界的逻辑》,这本理论书写得有意思,是马克思主义学者关于城市文化研究很重要的著作;《齐泽克的笑话》也很有意义;还有《大屠杀:巴黎公社的生与死》,讲的是巴黎公社的故事。”至于小说领域,“葛亮的《北鸢》虽是2016年出版,但今年好评如潮;张翎的《劳燕》值得一读;严歌苓的小说《芳华》角度也很不错……”
“阅读有一个比较巧的办法,是凭着兴趣爱好去读。但另一面,年轻人别怕读很难的书,要做一些思想体操。理论、哲学都要读读,将来很受用。”张颐武给出了自己的读书心得——读“两头”。一头是,要读久经考验的经典,因为历史和时间帮你选过了;另一头,也要读信得过的新书,“要了解时代的前沿,看看同时代的人在关注什么、想什么,会激发你很多不同的想法。”
梁小民:
读无用之书,最终未必无用
2017年,经济学家梁小民出版了一本关于读书的书——《无用才读书》,书名正是这位每年阅卷超300本的“书痴”的阅读态度,“读书应该是享受,不要太功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