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故事的核心意义是强调生命力,所以彩陶图案往往强调手指,以手指来象征生产自然物的能力。”王小盾分析道。
从时光深处走来的中国陶瓷会“说话”,以丰富的历史信息与文化信息,成为中华文明发展脉络的有效载体。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李砚祖认为,中国陶瓷是本土的艺术,是民族的艺术,是中国文化的艺术化表现和结晶。
傅修延也认同瓷器是艺术的体现,“比如瓷器有开裂,本来开裂是瓷器的灾难,但是似碎非碎是一种意境、一种艺术”。
中国陶瓷图案,记录着民间神话传说与日常生活片段,反映出的是中国人的价值观念与艺术理想。
“明代陶瓷的人物纹饰,都采用近似于传统绘画的构图形式,在空间与虚实关系上呈现出萧疏雅逸的风韵,充满了画意。”李砚祖说。
他表示,中国陶瓷在表达人物故事或戏曲故事时,工匠们惯于使用“减法”,也就是抓住其中最具爆发力的瞬间,或是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来概括整个故事的内容。而这些故事又通常取材于当时流行的话本小说,容易被理解。中国陶瓷就通过“以图代文”的方式,实现理念与思想的教化和普及。
江西省社科院副研究员倪爱珍也认为,中国陶瓷的人物故事图案,有着强叙事特征。比如在选择故事中的哪个场景来表现,往往不是选择所谓的“最富于孕育性的顷刻”,而是故事的“顶点”,即最具有冲突性和最不稳定的瞬间。
中国瓷器所蕴藏的“中国风”,令西方人着迷。傅修延分析道,陶瓷上的柳树图案颇受西方人青睐,原因可能是殉情男女化成的比翼鸟,配上独具中华韵味的阁楼、小船、拱桥和庙宇,汇成了一股东方格调与异域风情。
“新西兰教育家路易·艾黎说,中国的青花瓷柳树图案,给人以‘安详而美丽’的感受。这样的神韵与情调,增加了西方人对东方的憧憬。”傅修延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