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阵子,演员黄磊主演的翻拍电视剧《深夜食堂》口碑遭遇雪崩式溃败,各界对该剧吐槽声音之大、范围之广,堪称一次年度的文化事件。颇为戏剧性的是,此前由他导演的翻拍电影《麻烦家族》也遭遇了票房滑铁卢。此事还未尘埃落定,好莱坞电影《遗愿清单》、韩剧《杀了我治愈我》被翻拍中国版的消息又在网上传开了,吴宇森翻拍日本同名电影《追捕》在威尼斯电影节上也举行了全球首映活动,这一系列事件将影视创作的翻拍现象推至舆论的风口浪尖。从电影《外公芳龄38》《捉迷藏》《我是证人》到电视剧《漂亮的李慧珍》《求婚大作战》《侠客行》,近年来影视创作领域的翻拍之作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然而,超越前作的少,反响平平甚至市场成绩扑街的多,应引起业界关注。
《智取威虎山》海报
翻拍之作扎堆涌现
翻拍是影视创作的常规方式,指对既有影视作品基于版权内容的改编拍摄,其中包括本土影视作品翻拍及国外作品翻拍两大类。对于中国影视产业而言,翻拍现象之所以令人瞩目,是因为近几年翻拍数量的激增。就电影而言,2010—2014年,每年的翻拍作品平均仅1部左右,2015年数量突然上升到5部,2016年达到8部。在这些作品中,80%是翻拍国外作品,韩国、日本和美国影片成为主要翻拍对象。电视剧方面则以翻拍日韩经典家庭剧、爱情剧为主。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有30多部日本IP被国内影视公司购买,已公布的翻拍日剧有15部左右。尽管绝对数量在年度影视剧产量中比重不高,但由于原版作品大多知名度高,其翻拍作品自然易受关注。作为这波翻拍潮中的先行者,中国版《深夜食堂》能引发这么大的风波,与此有直接关系。
翻拍受中国影视业追捧,至少有三个原因:首先是优质原创剧本稀缺。影视产业规模极速扩张,编剧队伍却并未形成与之匹配的数量增长,人才荒诱发剧本荒,翻拍国内外经典影视作品无疑提供了通向优质剧作资源的捷径。其次,翻拍具有较为可期的商业前景。翻拍的原版作品大多是经受过市场考验、通过口碑认证的成熟之作。翻拍又在演员、场景、美术等方面升级换代,有利于创造出对当下本土观众更具亲和力的作品。此外,经典原作的知名度和粉丝群也为营销宣传提供先天优势,为翻拍作品打下坚实的市场基础。
市场口碑屡遭失败的背后
与业界对翻拍模式兴趣与日俱增形成反差的,是观众对这类作品越来越不买账。2010年以来的翻拍电影,豆瓣评分在及格线以下的占72%。2016年的翻拍电影中,除了《情圣》,其他如《三少爷的剑》《我的新野蛮女友》《在世界中心呼唤爱》等均未上及格线。翻拍电视剧的情况更糟糕,评分大多在及格线甚至5分以下,《深夜食堂》更一度以2.3分逼近最低分。这一结果验证了一个与多数人所持观点截然相反的事实:看似拥有优质剧本、知名度、受众群等先天优势,翻拍却并非一本万利的捞金利器。倘若没有贴近当下现实生活、能与时代课题产生同频共振的创新之处,光跟着原作亦步亦趋,不动脑筋地复制粘贴,翻拍就成了炒冷饭,即使没有过失,也易沦为平庸。尤其对原作粉丝而言,故事已了然于胸,观赏作品时应有的情感激荡和审美感受会大打折扣。如去年上映的《嫌疑人X的献身》,虽然影片从表演到制作整体水平尚可,很多看过原作的观众却表示观影过程十分乏味。若说改得不多是平庸,反之改得太多,距离原作太远,面目全非,也会受到批评。尤其一些自作聪明的改编者,或加入过多与原作相违和的所谓现代解读,远离原作精义,或为商业目的故意注水,将十几集的内容撑成几十集,或肆意植入广告,导致故事变得尴尬拖沓,这些往“旧瓶”里装“变味酒”的行径,将翻拍变成了“四不像”。
与翻拍本土作品不同,翻拍国外作品还需要面临“文化转译”的麻烦。每个影视作品都是故事、人物、台词及服、化、道、摄等艺术要素有机相融的结晶,其中蕴藏着丰富的时代信息和文化背景——宏观上的政治、经济、社会情况和民族精神、主流价值观,微观上的日常生活、饮食起居、所思所想,均如水中盐般调和其中。跨国翻拍要将具有异域色彩的内容进行本土化转换,降低其文化折扣,增强其文化适应性,难度可想而知。许多外国经典翻拍之所以水土不服,就是二度创作没有考虑文化差异地生硬嫁接,未能在保留故事大体框架的基础上对剧情走向、人物设定、表现手法等做出大胆优化所致。比如,电影《外公芳龄38》简单植入几个中国元素和网络段子,却未能把一个父女二人均为未成年时未婚生子的韩国离奇故事改造成符合中国国情、令中国观众信服的现实题材电影,令原作粉丝看了感到无趣,新观众看了觉得虚假。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面对翻拍热,哪些外国作品适合翻拍,怎样才是翻拍的正确姿势,需要从业者理性探索。
《外公芳龄38》剧照
当代艺术再创造的选择
原作越经典,翻拍越困难,但这不意味着翻拍没有好作品。在影视史上,优秀的翻拍作品青出于蓝亦不鲜见。总结其成功之道,不难发现其中的共性规律:首先,翻拍不是机械复制,而是艺术再创造的过程。创作者应在深入领会原作精髓的基础上推陈出新,进行创造性提升甚至再生。徐克监制的《新龙门客栈》保留了原作强化悬疑的叙事方式,又创造性地用黄沙大漠的情境设定、荡气回肠的儿女情怀、迅如闪电的动作戏、疾风暴雨的镜头剪辑塑造了一个全新的江湖世界。虽是翻拍,却成了武侠新经典。好莱坞电影《闻香识女人》在保留原作故事框架的基础上,加入探讨忠诚与背叛的主题,赋予作品更加优雅深沉的气质。
其次,翻拍应具有当代性,融入特定的个人情感、社会心理与时代精神。1967年上映的《英雄本色》本是一部质量平平的电影,但经吴宇森翻拍,融入并宣泄导演心中郁结多年、壮志不得伸展的热血激情,反而成了一代名作。还有2014年的翻拍电影《智取威虎山》利用特效强化了影片的视觉奇观效果,翻拍自《东京物语》的《东京家族》则融入了新的时代讯息,都属翻拍作品中成功添加当代元素的范例。
再次,除了时空转化,跨国翻拍还应注重“文化转译”,实现与本土文化的对接,完成文化共通性与差异性的化合作用。翻拍香港《无间道》的美国影片《无间道风云》改变了原作的港式煽情风格,转用客观冷峻的叙事态度统领全片。片尾出现的老鼠恰是“内鬼”的暗喻,与影片的卧底内容相契合,这种“转译”堪称神来之笔。经典美国电影《十二怒汉》先后有日本、俄罗斯、中国等翻拍版本,难能可贵的是,这几个版本在将原作故事与本土现实政治、社会、文化结合方面都做得相当出色,虽未必超越原作,也都品质上乘。其中,中国版的《十二公民》更是堪称近几年国产片中少有的律政题材佳作。有论者将翻拍看作中国影视业创造力贫乏的祸根和迷途,但从《十二公民》的例子可见,翻拍并不必然意味着创造力的贫乏。就艺术创新而言,低水平的原创与高水准的翻拍相比,前者并不优于后者。
总而言之,翻拍并非洪水猛兽。重要的是提升翻拍的理念和水平,而不是简单指责翻拍本身。事实上,我们翻拍别人,别人也翻拍我们。马丁·斯科塞斯翻拍《无间道》帮他拿到了梦寐以求的奥斯卡小金人,《步步惊心》《全民目击》等也先后被国外影视公司翻拍或购买了版权。某种意义上说,翻拍与被翻拍是文化交流的一种方式,是文化的引进与输出,自然也是文化软实力的竞争。通过翻拍的转译,不同文化在碰撞中达到理解和沟通,这或许是翻拍在更深层次上的贡献和价值。
《全民目击》剧照
内容来源:《光明日报》01月18日
图片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