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研和创业后,吴巴银在模型上投入的时间没有大学时那么随意任性了,“以前经常翘课,现在不行了,好在创业,时间安排也比较自主,相对比较自由。”
过了模型创作的狂热期后,吴巴银到现在,持续保持每天花两到三个小时的时间在模型上。“因为可能现在技术提高的那种时间没有花太多了,或许也没有像以前那么多时间坐在工作台前做模型,但我有时间一直在琢磨,比如一个新场景、一个新的想法。”
每当有灵感时,吴巴银就会立刻查阅大量的史料、资料,考证后进行创作,会绘制草图,做一个项目推进表一样,督促自己完工。“我基本知道自己做一道工序大概什么时间,就造一个计划,按照计划去推进。”在他看来,这也是利用业余时间最为有效的方式。
当然,除了构思、创作和做模型,吴巴银也很愿意花时间去积累,看模型杂志,看画展。“留学后看画展的机会很多,我经常去观摩名画作品,从中得到启发、灵感,比如说,光影啊,场景啊。”
可以说,生活中许多东西,在他眼里都有模型的影子,或者说,都为模型创作积累了经验。
更重要的一点是,吴巴银一直在逼迫自己创新。“我没有一个作品是完全按照之前的方法去做,每一个都在尝试,我都逼自己用另一种技法、表现手法。”也是这样,他从没有做过相同的物件。
“所以我每看到一个作品,都感觉是看到了一个时间胶囊,它们会让我回想起我创作、制作它们的过程,以及那段时间自己的生活,自己的感悟。”
C
模型不是静态爱好 是交流和碰撞
很多人的印象里,做模型就是“宅在家里”埋头在工作台前做手工活。
的确,大部分时间,需要人安静地制作,做好作品后,吴巴银更希望能带着自己的展品去交流、去碰撞。“到了欧洲以后,感觉那里和国内的模型圈还是挺不一样的,一方面,他们这个模型圈更成熟、更有氛围。你想,欧洲做模型的历史有上百年,很多人从爷爷辈儿就在玩儿模型,然后到父亲辈,再到自己,别人都知道这是个什么,不需要去向其他人解释说这不是玩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