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晨报讯(文/记者 秦金俐 图/视频 记者 聂宁)上世纪90年代以前出生的人,一定会记得“小人书”,大家在小人书的传神图画、精炼文字里,读到了诸多的历史知识,得到了部分文学启蒙,童年里谁的手里没几本小人书作为“财富”?而如今已经很少见到小人书,不过乌鲁木齐一位69岁的大爷芦铸,却有一口“富矿”,那是他用20年的时间收集到的1万多本小人书。
1月24日,在位于乌市七道湾路达坂城小镇小区的住所里,芦铸认真地整理着填满四壁的小人书。小人书被他分门别类,归置得整整齐齐,套贴上写了类别、名称、年代的标签。芦铸从小就对小人书有特殊的感情,很多历史、文化知识都是从小人书中学到的。1997年,芦铸受到爱好收藏朋友的影响,开始涉足小人书收藏,“一开始做,我就觉得找到了真正喜欢的事。”他说。
连环画绘画风格多样
小人书又称连环画,于1932年在国内兴起,根据文学作品故事,或取材于现实生活,编成简明的文字脚本,据此绘制多页生动的画幅而成。由于故事中的人物画得很小,所以又叫“小人”或“小书”,是老少皆宜的一种通俗读物。“小时候,能得到一本小人书特别自豪,在小朋友面前很有面子。”芦铸说,小孩爱看,大人们也非常喜欢。
新中国成立后到上世纪60年代中期,小人书进入了发展的高潮期,芦铸说,那时候,小人书的绘画风格多种多样,包括水墨、水粉、水彩、木刻、素描、白描等。历史故事(如《东周列国故事》、《楚霸王项羽》等)、四大名著(如《水浒传》、《红楼梦》等)成为小人书的主要内容之一。在芦铸的收藏中,有一本1960年出版的《三国演义连环画之四十九 姜维献书》非常珍贵,是著名画家李铁生等创作的,他说这套小人书有60本,他只找到了这一本,全套目前在市场上价值上万元。
上世纪60年代中期以后,革命英雄体裁的故事成为主流内容,《红岩》、《小兵张嘎》、《渡口小艄公》、《刘胡兰》、《小英雄雨来》相继出版。芦铸也有一些同期出版的小人书,不少是英雄人物,比如《黄继光》、《罗盛教》等,还有老版60开本的《毛主席的好学生焦裕禄》,“那个时期小人书的特点是,绘画场面冲击力强,时代感特征非常强烈。”他说。
80年代是小人书鼎盛时期
芦铸收藏的小人书中,一大半是上世纪80年代出版的。芦铸说,小人书表现的范围非常宽,除了神话故事(如《白蛇传》、《白秋练》、《画皮》等)、历史故事(如《张骞通西域》、《包公铡美》)外,反映现代及当代题材的小人书也大量出现,比如《啼笑因缘》、《珊瑚岛上的死光》、《钢铁边防线》等。“最有代表性的是彩色和电影版小人书大量出现。”他说,《知音》、《苗苗》、《文成公主》、《邻里风波》、《喜盈门》等都是当时有名的电影,均被改编成了小人书。
芦铸说当时的很多著名画家都画过小人书,尤其在小人书出版空前兴盛的上世纪80年代,如工笔女画家王叔晖画的工笔彩绘《西厢记》。上个世纪90年代,随着书籍类型越来越丰富,小人书出版转淡,90年代中后期,小人书大多只能在收藏品市场上见到,但出版并非彻底结束,它作为一种通俗文化载体仍发挥着作用。
芦铸有一套《新疆历史画丛》连环画,共100本,内容为与新疆有关的历史人物和事件,比如《张骞》、《班超》等,由新疆人民出版社在2012年出版,画家陈忠学、高持民等创作。
工资大部分买了小人书
上世纪90年代后期是芦铸大量收购小人书的时候,“每月的工资,大部分都用在这上面了。”他说。但有的小人书因为出版量少很难找全,为了收齐一套《岳飞传》,他花了15年时间。
为了收集小人书,芦铸骑自行车转遍了乌市的大街小巷,路边旧书摊是他最喜欢去的地方,只要发现小人书就买回家。“两三毛钱的小人书,卖家要四五元,我还是会买,怕下回见不到了。”废品收购站也是他常去的地方,不少老板熟悉后,一有货就通知他。更多小人书是从收藏品市场买的,或与藏友交换的。《岳飞传》有15本,是他联系了内地好几个藏友,慢慢替他找齐的,“有一年得到了3本,但也有好几年一本都没找到。”他说,他总会尽量想办法找全一套书,否则心里一直不踏实,找全了就满足了。
买书之后,保存书更重要,据芦铸的经验,上海和河北出版的小人书质量普遍好,用纸细白,而且是用线装订的,不易被蚀。藏书的环境对保存有绝对的影响,放书的地方要清洁干燥,通风好,温度应该经常保持在6-20摄氏度,湿度在50%左右,而且书要定期翻动。
“小人书越来越少,收起来很不容易,虽然有的书在市场上卖价很高,但我一本都舍不得卖。”芦铸说,这么多年花了多少钱他没算过,但收来的每本小人书都是他的心血。他认为,小人书无论从艺术欣赏还是史料留存上都很有价值,“想怀旧的,想学习的,都可以到我这来看看,我愿意与其他爱好者交流。”
连环画,别名“小人书”,等同于“漫画”。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上海早已是连环画创作、出版、发行的大本营。当时上海街头巷尾遍布着小人书摊,花一分钱就可以看一部你喜欢的“小人书”,这是几代人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