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翻书的过程中,看到很多解释,都觉得苏轼写这首词一定很开心。比如百度的标准解释是这样的:“作者以欢快的笔触描写海南绚丽的春光,寄托了他随遇而安的达观思想。”
感觉在苏轼在文学史上的人设已经固定了,只能欢天喜地,往那一站,自带笑点。写啥都是达观,往那一躺都是随遇而安。
但我总是非常阴暗的想:他真的开心吗?天天一张笑脸挂脸上,不怕长皱纹吗?我总觉得理解苏轼,需要跟他走得很近,零距离的那种。
比如这句,“便与春工,染得桃红似肉红”。什么红不好,为什么要肉红?肉红浪漫吗?有哪个姑娘买口红,它的色号是肉红?
大师不会那么随便的,一定有他的道理。“肉红”可能是和他下面那句“酒醒”呼应,喝了酒的人,脸总有点红吧。但我总很阴暗地想,苏轼的肉红,该不会是饿的吧。
而且苏轼在海南是真的饿。他写过一首《纵笔》,里面是这样的:
他一生坎坷,颠沛流离,却是北宋文学界第一大V,粉丝上至皇上太后,下到市井百姓,他随便发个表情符号,都有上百万的转发量,甚至连高丽、辽国、西夏这些国家的粉丝都来为他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