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剧《琵琶记》剧照。
元代戏剧家高则诚的《琵琶记》,在中国戏剧史上有着独特的地位。因其在早期南戏民间创作的基础上,在剧本的双线结构、语言技巧、音律规范等方面创作成就杰出,为后世明清传奇提供典范,《琵琶记》因此被誉为“南戏之祖”,亦有人称之为“传奇之祖”,是一部中国戏剧的里程碑之作。
昆曲“曲圣”魏良辅更是评价《琵琶记》为“曲祖”:“自为曲祖,词意高古,音韵精绝,诸词之纲领”。
作为保留于昆曲舞台上为数不多的元代戏剧遗产,《琵琶记》却在历史岁月中不断流失。全本42出的《琵琶记》,到近现代昆曲“传字辈”艺人能演近二十出,至上海“昆大班”、“昆二班”等只传承了约十出左右。此前,见诸于舞台的基本只有《吃糠·遗嘱》《描容·别坟》和《扫松》这几折,完整的全本演出已绝迹舞台多年。
这两年,各大昆剧团都开始重新恢复《琵琶记》。年初,苏州昆剧团的《琵琶记·蔡伯喈》刚刚演完。而元宵一过,刚刚结束40周年团庆系列演出的上海昆剧团也将推出自己全新恢复创作的《琵琶记》。
3月4日晚,这出剧将作为“天蟾2018谢幕演出季”剧目上演,剧中主演蔡伯喈的是“梅花奖”“白玉兰奖”得主黎安。2009年,黎安在自己的个人专场上唱了一出剧中的《辞朝》后,此后一直心系《琵琶记》中的曲子,并始终萦怀。近10年间,他一直想着要恢复一出以蔡伯喈为主线的《琵琶记》,之后,经历了多年的准备,以及近2年时间慢工细活的排练,这版“修旧如旧”的《琵琶记》得以拂去历史尘埃,重现在舞台。
南戏之祖《琵琶记》,原作42出如何缩编剪裁?
历史上,《琵琶记》一直备受推崇。明代戏剧家汤显祖说,“读如此传奇,胜读一部《离骚》”;近现代著名学者王国维说,“独铸伟词,其佳处殆兼南北之胜”。
而在国际上,《琵琶记》也享有盛誉。早在1841年,法国就出版翻译了《琵琶记》法文版,介绍给欧洲各国读者。其他如英、美、日等国都有文学译本。上世纪三十年代,美国百老汇甚至把《琵琶记》改编为英语音乐剧《琵琶歌》,演出时颇为轰动。
然而,这部诞生于元代的剧作,在当代的舞台上重新呈现,却面临着如何传递当代价值的困境。
《琵琶记》写的是书生蔡伯喈父命所迫,抛下妻子赴京赶考、中了状元之后辞官辞朝未成,不得已入赘相府,被迫滞留京城。而家中的原配赵五娘独自奉养公婆、公婆双亡后娘携琵琶千里寻夫。在高则诚原著中,蔡伯喈最终在牛小姐的成全下,与赵五娘团圆,全剧也以“一门旌奖”的大团圆结尾。而在民间版本中,蔡伯喈最终以负心汉形象出现,最终有了“雷击蔡伯喈、马踏赵五娘”的结局,上世纪80年代,上海昆剧团就曾以这个故事版本为框架,恢复了赵五娘剧本线为主的多出传统剧。
而对于这一次特邀的剧作家王仁杰来说,如何重新剪裁缩编《琵琶记》,面临着多重的考验。在很多今人眼中,蔡伯喈简直是个“渣男”,如何以之为男主角,去芜存菁,并同时兼顾赵五娘和牛小姐两个角色的光彩,是个很大的难题。
最终,全剧42出缩编为《嘱别》《媒报》《陈情》《强就》《绐误》《盘蔡》《谏父》《寻夫》《悲逢》九折,剧长三个多小时。故事并没有可以为蔡伯喈翻案,而更多刻画了他的两难,保留了蔡伯喈的辞考、辞婚、辞官的“三不从”而不得。
剧终,蔡伯喈与赵五娘夫妻重逢,却在同时得知双亲去世噩耗的情节。功名利禄、家庭天伦,平衡与取舍之间,蔡伯喈所面临的人生困境,似乎在今天仍有现实意义。
以纯粹态度恢复经典,主演黎安的《琵琶记》情结
“我是因为喜欢《琵琶记》的曲子,才特别喜欢蔡伯喈和《琵琶记》这个戏的。”
对于上海昆剧团的小生黎安而言,这个角色和这出戏,对他有着特殊的情感和缘分。几乎所有和他相熟的人都知道,这些年,他心心念念想把《琵琶记》恢复出来,演一个侧重蔡伯喈的版本。
最初,他只是想着把偏爱的《南浦》、《辞朝》、《赏荷》、《盘夫》、《书馆》这几折戏串起来。“尤其《盘夫》与《书馆》,曲词唯美雅致,把情感和人性的复杂写得生动、丰富、深刻,剧本体现的审美高度,以及对人和人性的刻画,简直动人心魄。” 在黎安看来,这些戏原本就被视作昆曲小冠生的代表剧目,本不该匿迹于舞台。
此后,随着剧团领导特地到泉州请来了王仁杰老师参与剧本,《琵琶记》变成了一出完整的大剧。
全剧恢复了《琵琶记》中很多重要的曲子。尤其是《辞朝》,此前仅有剧本与曲谱存世,前半出是昆曲中仅存的一套“唐宋大曲”,旋律古朴,风格殊异,小生一气呵成唱全需要近十五分钟。2009年,黎安从昆剧名家周志刚老师处学到此曲,这一次,把“唐宋大曲”完整搬上舞台。
此外,《南浦》、《孝顺歌》、《五更转》、《太师引》等剧中名段都会一一再现。整出剧的唱段占据了很大的比重。一个晚上连续同时呈现小生从巾生、小冠生、大冠生的不同气质,无论从唱功、表演、体力等来说都堪称是小生演员的“极限挑战”。
为了恢复这出难度极大的传统经典剧目,上昆老艺术家岳美缇、张静娴、张铭荣同时但任艺术指导,上音乐家周雪华任唱腔作曲、配器。而新锐导演王欢执导并任舞美设计,给这部作品带来了很多视觉感受上的当代感。
整个创作过程前前后后经历了两年多,这在当下的创作环境里十分罕见。剧组里的很多演员都是被黎安“吆喝”来的,包括剧中扮演赵五娘的陈莉和扮演牛小姐的罗晨雪等剧组成员,都是在平时极度忙碌的演出之余,抽出业余时间,一起参与排练。
“于我而言,排演《琵琶记》的过程,也是思考并回归昆曲本体的过程。我希望这个作品能让观众看到昆曲独特的美学元素:字正腔圆的中州韵水磨调和规范的四功五法。” 在主演之余,黎安自己还尝试着做一些导演的工作,通过恢复这出传统剧, 对昆曲的表演作一些归纳、思考和实践。
“大家来排练的时候都不确定什么正式建组,但就在一起磨剧本、背唱腔,这种纯粹的氛围特别好。”回忆起两年间的排练过程,黎安十分感慨。2002年,他就和王欢还有一群志同道合的年轻创作者,在几乎“一穷二白”的情况下做成了昆曲首个现代题材小剧场剧目《伤逝》。16年后,他希望再一次和小伙伴一起,以一种同样纯粹的创作状态,做一部戏,塑造一个角色,完成一个艺术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