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更真实,学过表演的人反而会有去演、去处理角色的杂念,张志是完全靠自己的体验来演出的,所以他每次演戏都很痛苦,就像真要死了一样。”马达笑说。
在《狮子王》《Q大道》等音乐剧里,张志都有过不错的亮相,《我的遗愿清单》是他第一次担纲主演这么沉重的戏。
“来演之前我有点忐忑,不知道该怎么演,没有方向感,导演给了我很大空间,让我自己去琢磨。”第一轮演出时,张志对生死的概念还很模糊,总觉得这事离自己很远,演到第二轮,他对死亡有了不一样的理解。
问他演这样沉重的角色,会不会伤着自己,他直言“不会”,“你平时很难有这种感觉,比如你生活上有很多压力,但表演可以释放你的压力,你一旦投入到一个角色,这个人其实和你一点关系都没有了,你会借助他的情感去发泄你平时的情绪,演完后会觉得更轻松了。”
“大家都更珍惜生命了,不挥霍时间了,不太熬夜了。”排完这部戏,马达笑说自己更惜命了,“这就是我们这一行的嗨点,当你活不到那个层次,你可以通过角色去感悟当事人的痛苦,就像再活过一遍一样。你可能没有他了解得那么透彻,但至少能了解百分之五六十吧。排戏对人生也挺有帮助,可能突然有些事,你因为排一部戏就想开了,不再钻牛角尖了。”
《我的遗愿清单》剧照
小制作更受欢迎了
从一轮演到二轮,针对观众反馈,《我的遗愿清单》做了不少调整。
比如,舞台深度变浅,演员与观众的距离更近了;演出时长从最开始的1小时50分钟,删减为1小时35分钟,剧情更紧凑,观众入戏也更快了。
不同于常规音乐剧拼命往热闹了做,追求大灯光、大舞美、大音响,《我的遗愿清单》不管是演员数量还是舞美设计,都是往小了靠,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马达观察,中国音乐剧的市场越来越好,看多了百老汇式热热闹闹的大部头作品,观众也想坐下来,静静地看一部直诉人类本质的青春剧。
《我的遗愿清单》还有一个特点,这是一部“话剧感”颇重的音乐剧。
马达坦诚了这一点,“音乐剧分很多种,舞剧体的有《猫》,歌剧体的有《悲惨世界》《歌剧魅影》,戏剧体娱乐性强的有《保镖》,话剧体音乐剧现在比较火,因为它更亲民。大音乐剧不是观众不愿意看,而是听着累了,尤其是很多法国音乐剧,视觉很漂亮,但听的时间长了大家就要歇一会。”
在马达看来,《我的遗愿清单》之类的话剧体音乐剧,可能更适合中国观众,“叙事的时候就用语言输出,当情感出现高潮,语言又铺垫不了,就用音乐去烘托,带领观众进入那个情绪。这种音乐剧形式有利于语言的叙述性和音乐的抒情性相结合。”
某种程度上,这种音乐剧形式也是受韩国影响。
“韩国音乐剧有一个特点,音乐的结构性没有歌剧那么强烈,他们更注重观演体验——我保证这首歌好听,观众听了舒服,又符合剧情。韩国大部分音乐剧都是以单曲形式出现的,迪士尼的童话故事也是以单曲形式出现,像《冰雪奇缘》,每一首歌的主题都是不连贯的。”
《我的遗愿清单》剧照
“众口难调,有些观众听惯了歌剧体音乐剧可能会不习惯,他会和你聊音乐的结构,吐槽语言太多了。但我始终相信,中国人口多,口味也不一样,大家各取所需吧。”
在亚洲,不管是质量还是数量,韩国音乐剧的快速发展都有目共睹。将《我的遗愿清单》从韩文版改编为中文版,马达对韩国音乐剧也有了更直观的体验。
“韩国的市场更紧凑,因为观众基数少,他们(主创团队)比我们更能体会观众的观感。观众直接决定了票房,在韩国即便是好戏,竞争都会非常激烈,更别说烂戏,根本没人买票。”
马达笑侃,“我们做原创音乐剧,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不断有国外音乐剧往中国市场涌,但对我们来说也是好事,见多识广,学习机会多了,在这条路上会走得越来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