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艺文 > 正文

凯绥珂勒惠支 一位不愿屈服的艺术家

2018-04-19 09:05:39  来源:建筑vs艺术vs音乐    参与评论()人

珂勒惠支 《牺牲》

在中国,提起版画艺术,凯绥·珂勒惠支是一个绕不开的名字,几乎每一位老一辈版画家都曾间接的成为过她的学生。或许内在的冷硬性格总能互相吸引,珂勒惠支进入中国,源自鲁迅先生的大力推荐。

力群1936年创作的版画鲁迅肖像

回望20世纪30年代的民国,当救亡图存成为民族的头等大事,艺术当然不能独身事外。在这遍布战争、饥荒、死亡的华夏大地上,艺术该如何为救国发展?艺术家该如何为民族而创作? 鲁迅给出的答案是,推荐珂勒惠支的木刻版画。1931 年的 9 月,鲁迅为纪念柔石等革命战士被密谋杀害,选择了珂勒惠支的作品《牺牲》刊登在 9 月份的机关刊物《北斗》,正是在这份刊物的登载,标志着珂勒惠支的版画艺术正式进入到中国,倡导出轰轰烈烈的新木刻版画运动,促成了中国近代版画的兴起,为中国人抗日与反压迫宣传提供了图像基础。

珂勒惠支 《母亲与她死去的孩子》

鲁迅的一生搜集了近两千幅国外版画,三百多位画家,这其中,他最为推崇便是凯绥 珂勒惠支,认为这是中国所需要的”有力之美“。他曾携带者这些画册与作品,亲自到他所办的展览会与木刻版画讲习班中向学院教授、向社会展出。在逝世前一年病重之时,还自费出版印刷了《《凯绥·坷勒惠支版画选集》,在书的扉页后面还印着“有人翻印,功德无量。”他在书的序言当中高度评价了坷勒惠支“在女性艺术家之中,震动了艺术界的,现代几乎无出于凯绥·珂勒惠支之上。”

“以深广的慈母之爱,为一切被侮辱和被损害者悲哀,抗议,愤怒,斗争;所取的题材大抵是困苦,饥饿,流离,疾病,死亡,然而也有呼号,挣扎,联合和奋起”——鲁迅评珂勒惠支作品。

《磨镰刀》(1905) 铜刻版画 30×30cm

珂勒惠支

凯绥·珂勒惠支,1867年出生在德国柯尼斯堡的一个商人家庭,其家族虽然不是贵族,但在当地非常有名望、受人尊敬。他的祖父和父亲作为知识分子,崇尚法国大革命、参加民主运动。他们对彼时普鲁士僵化的思想与教育极为不满,因而在家族内聘请内部教师进行家庭教育。当珂勒惠支14岁时,她的父亲发现了她的艺术天赋,专门为她开设了一门素描课,从此走上了绘画艺术之路。

《织工的反抗》 第六福《突击》(Sturm) 铜刻版画 24×29

1884年7月,17岁的珂勒惠支与她一生的伴侣卡尔订婚,卡尔是一位医生,彼时还在柏林学医,这成为珂勒惠支前往柏林学习艺术的契机。在他们正式结婚后,她经常去卡尔的诊所帮忙,并在闲暇时以这些病人为模特完成素描稿。卡尔的诊所开在工人区,大多为贫穷的底层工人在此安静等候。在这里,她开始直面病痛、死亡、饥饿、失业、悲惨的妇女与儿童,并开始对无产阶级抱有极大的同情。“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无产阶级事业终将会得到实现,而资产阶级的生活最终只会走向灭亡。我之所以我坚信这一刻的到来,是因为在我的丈夫开设的诊所里,我接触到了生活在社会最底层人民的真实生活,他们渴望生活的态度和不屈奋斗的精神打动了我。我要把自己的命运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用自己艺术的力量帮助他们改变悲惨的命运。”

《农民组画:俘虏》 铜刻版画 33×42cm

这一时期是她创作的早期,主要描写无产阶级所受的压迫与反抗,《织工的反抗》是她这一时期的代表作,1893年的冬天,柏林的剧院上演了一部表现西里西亚工人起义的舞台剧—《织工》,剧中那些工人们的绝望、反抗与斗争深深的打动了她。彼时的德国处于转型时期,新兴资本家与无产阶级矛盾极为尖锐,无情的剥削却由没有相应的法律保护工人,反抗、罢工都被普鲁士专制政府所镇压。珂勒惠支用自己独特的女性视角创作了《织工的反抗》组画,并被冠以“社会主义艺术家”的头衔。工人之外,农民亦是她的关注对象,另一组画《农民战争》源自于宗教改革时期,为推翻农奴制政权和封建贵族们的农民,以此表达她对当时社会的抗争与不满。

《耕田》

随着她与卡尔的两个孩子出生,在完成艺术创作的同时,她亦要承担起母亲的责任。身份的改变,带来的是她作品开始围绕母爱与孩子的题材。1914年,无情的一战爆发,珂勒惠支的小儿子受到了德国爱国情操的感染而选择了参军,头一个月,便不幸牺牲,这成为她作品从反抗到母爱的转折点。随着战争继续,越来越多的年轻生命丧生在这毫无意义的战争中,她代表着千千万万丧子的母亲完成了一系列作品,如《不准碾碎为播种用的种子》。

《不准碾碎为播种用的种子》

画中的妇女形象便是珂勒惠支自己,她曾写道:“如果可以,我愿意用自己的生命去换回在战争中丧生的小儿子彼得。同时她也在思考,这些自愿参军的年轻人们原本可以成为朋友,却在战场上无情的相互残杀,他们真的需要战争吗?这一切不过是既得利益者们的炮灰而已。所有国家的年轻人都被出卖了,是政治阴谋下的牺牲品。所有的思考让她创作了一个雕塑《相爱的人》,刻画的是一位母亲抱着在战争中牺牲的儿子,她儿子的双臂却从她的怀抱中滑落下来。她要用自己的微薄之力告诫年轻人:生命宝贵,一定要有自己的判断,不要被政治的阴谋而蒙蔽了双眼。并希望每一位年轻人都能够在母爱的感染下,找到自己的出路。

《德国儿童在饥饿中》

一战结束后,德国战败。死亡与物资的缺乏冲击着每一个人的生活,政府为了解决种种问题大量的印制钞票导致通货膨胀。那些在战争中失去父亲与丈夫的妻儿们,却得不到这个国家起码的温饱保证,这悲惨的生活反映在《德国儿童在饥饿中》、《面包》中。“每一个人必须尽他的能力去工作。我承认我的艺术是有目的性的。”而这个目的就是‘当现时人民正处在如此无依无靠、需要救援的时候要起到作用’。

然而乱世之下,她一个人的呼吁太过单薄,一个女艺术家能起到什么作用呢?随着希特勒上台,鉴于珂勒惠支的影响与内容,官方开始打压她,撤掉了她的院士荣誉和她在柏林女子艺术大学的一切待遇,在她66岁高龄的时候,还逼迫她离开艺术学院,并撤销了她“大师画室”版画部主任的职位。

《悼念卡尔·李卜克内西》

但她从没有一天屈服。

随着二战爆发,她再一次失去了她的孙子,而她的丈夫卡尔也于1940年去世。这令她开始直面战争与死亡,两次大战令她失去了自己的儿子和孙子,她开始高呼停止战争!祈祷和平的到来。“战争一直伴随我到生命的最后,可要是如果能看到全世界所有战争的结束那该是多么令人高兴的一件事情。”这一时期, 珂勒惠支完成了《死亡》组画,并为自己死去的丈夫创作了雕塑《告别》,以此,来献给那千千万万在战争中失去丈夫的妻子。

《告别》 草图

1945年,隆隆的炮声跨国易北河,第三帝国行将就木,她所期待的和平即将到来,但珂勒惠支再也看不到了,4月22日,她因病去世。在她去世后,和平降临,但东西德分离,冷战来临。战争令一代人的内心都成为了废墟,她的家乡东普鲁士成为苏联领地,历史浪潮之下,艺术总是一厢情愿。

《寡妇》

而她的艺术漂洋过海,进入中国,她作品中所体现出来力量之美与反抗压迫、暴力的精神,给中国的版画发展指明了道路,成为了青年版画家学习的对象,标志性的黑与白、易于印刷的木刻版画也成为了中国革命斗争的宣传武器,反抗压迫的思想广为传播,成为那个时代经典的图像符号。

《自画像》

关键词:版画珂勒惠支
 

云南白族扎染:“布里生花”展新韵

24-09-29 10:40:50云南白族扎染

2024年戏曲百戏(昆山)盛典闭幕

24-09-25 17:29:18戏曲百戏

《黑神话:悟空》引发海外“西游热”

24-09-13 10:04:26《黑神话:悟空》

巧手制美饰 银辉耀苗乡(匠心)

24-09-10 10:14:41苗族银饰

传承千年文脉 厚植家国情怀

24-09-03 09:53:33眉山三苏祠博物馆

先人们是怎么给动物字定型的?

24-08-27 09:32:27动物定型

吉他赋能文旅发展(深观察)

24-08-19 10:29:29吉他文化,文旅

第十一届乌镇戏剧节公布特邀剧目

24-08-08 11:12:56第十一届乌镇戏剧节

北京中轴线:一条擘画了七百多年的文明线

24-08-05 09:38:00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

当“齐天大圣”遇见奥运盛会

24-08-02 09:25:26奥运会,国产动画短片《奔赴热爱》

中国电影迎来“火热”夏季 多题材致敬优秀传统文化

24-07-23 10:13:16中国电影,优秀传统文化

101座博物馆托起“博物馆之城”

24-07-19 10:07:57博物馆之城,太原

谁是史上第一个“吃瓜群众”?

24-07-17 09:24:02夏天,西瓜

“探秘古蜀文明”展览亮相北京大运河博物馆

24-07-05 10:15:24北京大运河博物馆,三星堆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