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勒在书中详尽而生动地描述了希特勒沦为瘾君子的过程,但他并不打算为希特勒开脱。奥勒指出,希特勒的想法和计划、对自身能力的高估、对敌方实力的误判等,早就清楚地写在了1925年出版的纲领性文字《我的奋斗》中,那时他并未接触毒品;而他做出灭绝犹太人这种重要的政治决定,也不在他吸毒成瘾的时期。因此,奥勒认为,希特勒的目标、动机以及意识形态上的妄想,并不是吸毒导致的结果,而是早已存在的事实。“吸毒从未让他在决策自由上受到限制,自始至终,他都是自身意志的主人,清楚地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并在意识清醒的状态下,冷漠地做出一个又一个决定。”奥勒在《亢奋战》中如此写道,“即使吸毒再多,也无法让他逃脱对自身行为的责任。他所犯下的罪孽,绝不会因此得到饶恕。”
诺曼·奥勒与上海读者见面。
“闪电战就是冰毒战”
除了莫雷尔,《亢奋战》中还有一位关键人物,那就是一位名为奥托·F.兰克(Otto F. Ranke)的军医。一心想帮助军队战胜疲劳、提升战斗力的他,在部队中进行了甲基苯丙胺(即冰毒,在当时德国的商标名称为“柏飞丁”)的药物试验。后来,尽管兰克意识到了服药成瘾问题的严重性并试图叫停实验,但已然无法阻止毒品在军中泛滥——他打开了潘多拉的盒子。
明知吸毒的可怕后果,为何德军还会使用?在采访前的读书沙龙上,奥勒解释说,当时的德军在人数和军备上都处于劣势,但同时又想占领整个世界。在这种矛盾之下,他们采用了闪电战的战术,用突然袭击的方式制敌取胜。这也就意味着士兵在开战前几天都得不到休息,必须依靠甲基苯丙胺的帮助来保持清醒。所以奥勒在书中做出断言“闪电战就是冰毒战”,它也确实造就了战争初期德军的强大战斗力。但毒品的使用并不能真正扭转德军的劣势,而药物成瘾慢慢显现的不良后果最终也成为了德国战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8月25日至26日,“和合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对话”学术活动在青岛市即墨古城学宫举行,来自德国、韩国、马来西亚、新加坡和中国的80余位学者围绕活动主题展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