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这一得之一孔之见,因失之偏颇,难免挂一漏万,变成盲人摸象,贻笑大方。
曾经我很喜欢评价别人,也喜欢对别人的作品说三道四,现在已经不喜欢了。因为社会是动态的,每天都在发生变化;而作品每次看都有不一样的体会,昨日之是变今日之非,昨日之非成今日之是。我变得懒言少语,我变得无法诉说。读的书越多,越觉得自己坐井观天,甚为无知。
我也失去了对生活的激情,对万头攒动、火树银花甚为厌烦,对热闹喷天、对酒高歌心生抵触,此时的心境正如木心在《赴亚当斯格前夕》中所写:“我已经变得,当别人相对调笑似戏,我枯坐一侧,不生嫉妒。现在变得,街头,有谁拥抱我,我茫然不知回抱。”
王成功打破了我的习惯,在我波澜不惊的心海砸下了一颗小石,引出我深埋心底的阵阵涟漪,重新点燃了我对生命的热情之火。
王成功前些日北上回京,顺路到黄山造访,我也理所当然尽地主之谊慨然相陪。我们逛老街,游黎阳,走塔川,下南屏,开启赏秋看景之旅。
我以为我也脱不了常人划定的上车睡觉下车拍照的剧情安排,没成想整个行程,我们竟然连迷糊一下都没有,一直谈,一直谈。成功话不多,喜欢倾听,也善于引出话题,我就像那一湖春水在他的轻击缓拍下,心潮起伏,思绪万千。期间每有惊世骇俗之语喷饭而出,虽不及精妙绝伦,妙语连珠,亦可称酣畅淋漓,大快朵颐。跟王成功在一起,我突然变得很能说,也肯说。得他鼓励,我仿佛自己变成风流倜傥、才华横溢的藩安子健,滔滔不绝,没有停歇。王成功竟有这般力量,让波澜不惊的我激情彭拜,重放荣光,焕发青春神采,找回那个迷失许久的自信满满。
王成功去过很多地方,定居淮北合肥北京,但他最钟情的还是皖南,那徽风皖韵的徽州大地,这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时时萦绕在他的心田,幻化出血液里的情,笔底下的爱,心中的梦。他年轻时独自一人,深入皖南乡间地头,足迹遍布徽州的大街小巷。他长时间在皖南写生,对皖南各地风土人情如数家珍,比我这个老徽州还徽州。
在塔川,王成功说,江南的秋景虽比不上北方的浓烈得味,但别有风情。江南的秋,只能叫浅秋。江南没有深秋,不管是初秋,还是晚秋,只能感觉到一点点的秋意。在绿叶丛中,间或出现些许的微黄,那就是秋色了。比起北方浓烈的色彩,江南的秋,淡雅含羞,温婉不夸张。北方的秋,如浓妆艳抹珠光宝气,一经出场,就惊艳四方;南方的秋,像万绿丛中一丝点缀,不细心观察,你很难发现她眉宇间淡淡的情愫,妩媚又忧伤。
流连南屏的小巷,王成功很细心。一个雕花,一堵马头墙,一块青石板,他都会驻足观看,细细品味。他说,这些古老的房子,虽颓废破败,但她承载了历史的记忆,古朴,厚重,深沉,历史的风吹日晒在其中留下了浓墨重彩,是先人巧夺天工的心血结晶,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瑰宝。
翌日,成功在寒舍作画,给我讲述了很多他创作的细节和体悟。他说,别人画画,我是写画。每每作画,必成竹在胸,谋局成篇而后下笔,下笔则一气呵成,一挥而就。
我观王成功的笔法,有时如风亦如电,有时如歌亦如诗。他很好地把握住通篇的节奏,该急则急,能缓则缓。急切处,挥毫铺墨走笔如泼;舒缓处,小桥流水百曲千回。他的画,既有古之士大夫淡泊名利超然物外的傲然风骨,亦有活色生香满目华章的今人气息。画中有诗,画中有歌。通篇渲染的是诗的意境,在似像非像中让人浮想联翩。他的线条,笔走龙蛇,流畅自然;亦如五色音谱,奇妙组合即成动人乐章。阅之画,望高山流水,花团锦簇,仿佛在聆听世纪的交响。时而高歌猛进,振聋发聩;时而浅吟低回,余音绕梁。
王成功善于倾听,无论你说什么,他都微微点头。你赞赏他,他浅笑不语;你批评他,他愠而不怒。
他的心是细腻的,也是敏感的,偶有刺激就心潮起伏,思绪万千;他的心是敞开的,透明的,大到心中所欲,小到偶有波折,都愿意与人诉说分享;他的心是宽广的,包容的,纵惊涛骇岸,也面不改色,意定神闲。他认为,心情就像衣服,脏了拿去洗洗,晒晒,清透随之而至,阳光自然蔓延开来。
人生如逆旅,我也是行人;不怕千万人阻挡,只怕你自己投降。王成功说,我愿以一朵花的姿态行走世间,看得清世间繁杂,却不在心中留下痕迹。花开成景,花落成诗。
如果一个人不能让自己变成美好事物,那他又有什么资格去追求至善至美的艺术呢?王成功就是这样做的,他不仅让自己成为艺术家,更成为艺术本身,这就是他一直倡导并身体力行的唯美精神。苏轼说:“古来画师非俗士,妙想实与诗同出。”诚哉斯言。
与王成功在一起,时间过得飞快,短短两天,我们说了太多,但意犹未尽。
期待再次的美丽重逢。
那拔动心弦的,是月上柳梢的清辉一片;
那激励人心的,是沧海无边的浪花一朵;
是碰撞,迸发出跌宕起伏的精神狂欢。
人在旅途,人在迥途,人在迷途,
去寻找,去发现,去遇见
那个有趣的灵魂。
佛以无心之心静观造化,大地沉砂尽收眼底,
人以有用之用争名逐利,纸醉金迷患得患失。
来一点高于柴米油盐的品相吧,
让我们走进王成功,与艺术邂逅,
开启一段忘却一二三四五的精神之旅……
2019年11月15日于得闲楼
德骏继承传统、借鉴今人,目的是为我所用。他注重从生活中汲取创作源泉,常主动走进来自然,以一双艺术家的眼睛捕捉自然、生命之美,后将此写生、采风的第一手素材资料作为创作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