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艺文 > 戏剧 > 正文

没有李尔王的《李尔王》照样可以很李尔王(4)

2016-11-23 16:24:00    北京青年报  参与评论()人

后来他的身体越来越不好,不知道能不能参加所有的演出,所以我跟他说,你来剧院,我们给你的台词录音。当时他的身体已经非常虚弱,站在舞台上的麦克风前,依然穿起了演出时的教皇服装。其实只是录音,他本不用穿的。他就那样打扮成教皇,站在麦克风前,抽着烟说,“妈的,我还是要活着,还是要演戏。”他得了癌症后还在抽烟,直到去世的那一天。

耶日先生去世之后,我们问自己,现在该怎么办?那时我们已经演了十几次。我想着怎么说服别的演员,陪一个空缺的角色一起演。我们这出戏有三代演员,有克拉科夫戏剧学院的教授,他们的学生,还有教授的教授。最年轻的一代很喜欢挑战,很愿意接受,中间那一代不是很明确,年纪最老的那一代说,干吗?你让我和一个不存在的角色演出吗?怎么可能?但是我说,我们试试吧。演员排练演出的时候看不到自己,所以那天我决定正式演出试一次,看看观众的反应,如果觉得非常困难就算了。演完我问演员感觉怎么样,他们说,完全不一样,挺有意思的,可以继续。

“空缺”李尔王的版本我们在克拉科夫以及波兰的其他城市演了十几次,夏天还参加了意大利威尼斯戏剧节。不幸的命运变成了这个演出的导演,强迫我们这样演出。我要再次感谢耶日·格拉雷克先生,他带着我们走了这么远。

《李尔王》批判欧洲教会理想高级现实破烂

我安排了两位男演员扮演李尔王的大女儿和二女儿。在1606年《李尔王》的演出中,李尔王的女儿就是男演员扮演的,英国那个时代的剧院不会用女演员。而我的版本里小女儿还是女演员演,这看上去好像没有逻辑。但我想说,太重视逻辑,那你就完蛋了。男扮女装的动机是把发生在8世纪英国的事情,挪到15、16世纪的梵蒂冈教廷。这种手段对中国观众的触动可能不像欧洲观众那么大。

莎士比亚本身就是非常伟大的诗人,那些话写得非常好听。但诗意的剧本不只是好听而已,必须要让观众能感觉到诗背后的内涵,所以必须更珍视台词。我们把莎翁的故事落到一个非常有形式感的舞台里,帮助强调台词的诗意。而我们演出用的服装,梵蒂冈教会的人这几百年一直这么穿,所以西方观众看到这样的服装,无法判断故事在15、16世纪还是22世纪。

《李尔王》的故事基于一个观点:在欧洲古代,人们认为国王的权力是天赋的,一个国王不是因为别人选择他而有权威,他是上帝的儿子,是天子。

21世纪的情况如何?世界上还有一个国家保持着这样的情况——梵蒂冈。这个国家是教会统治,教会的代表人是教皇。教会有自己的服装、仪式、管理人、组织,教众都赞美信奉上帝,服从教会。前几年欧洲发生了一件非常罕见的情况——来自德国的教皇本笃十六世辞职,他自己不愿意再当教皇了。而按照惯例教皇不能退休,只能因为去世才能卸职。在波兰,我们会开玩笑,来自德国的教皇为什么退休?因为德国的退休制度特别好,而来自我们波兰的保罗二世做到底,因为波兰的退休金没那么好。

我信天主教,也让我女儿信天主教,但是我认为教会比一般的国家单位组织更加腐败,但这些事情人们不会说。如果权力那么大又没有监督,就很容易进入不好的状态,这种情况很接近《李尔王》——华服之下藏着一颗并不善良的心。

《李尔王》从一开始,就是两个女儿大声说我多么爱你,但是后来呢?莎翁最高级的地方就在于对比,高级的理想,破烂的现实。

500年前,欧洲宗教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波兰到现在还是传统的天主教信仰。因为如此强烈的信仰,波兰的历史上尽管发生过那么多可怕的事情,比如被俄罗斯占领,却还是保存了自己独立的民族身份。一直到现在,天主教会在波兰还有很大的权威,他们和政府是两个权力的中心。他们很富有,对整个社会的影响很大。

其实天主教会有很强烈的戏剧性。波兰的导演们开玩笑说,教会经常批评戏剧演出。他们为什么那么爱批评戏剧?因为他们不喜欢竞争。文/于静

供图/MagdaHueckel,

StaryTteatrarchive

(责任编辑:刘畅 CC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