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母亲》剧照。武汉京剧院供图
百年前,一位传奇女性从深山走向海外,冲破封建束缚追求光明,带领儿孙一心向党,培养了我党杰出人物蔡和森、向警予、蔡畅、李富春;毛泽东为她写下“老妇人,新妇道;儿英烈,女英雄”的挽联……这位伟大女性,就是“革命的母亲”、蔡和森之母葛健豪。
由武汉京剧院创作投排、以葛健豪为原型的京剧《母亲》,自2021年3月首演以来,先后入选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展演、第九届中国京剧艺术节和第十七届中国戏剧节优秀剧目展演等,获第四届湖北艺术节“楚天文华奖”。今年,京剧《母亲》被推选为武汉市“喜迎二十大奋进新征程”系列公益演出作品。“《母亲》在京剧现代戏的守正创新探索上功不可没,剧中不仅有戏曲的传统程式,更用开放的眼光吸纳了歌剧、话剧、舞蹈以及现代传媒的诸多元素,征服了观众。”文艺评论家、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原主席仲呈祥这样评价。
在舞台上真情刻画“革命的母亲”
“老骥伏枥志千里,我以我心绣大旗。”当中国戏剧梅花奖“二度梅”获得者、国家一级演员刘子微饰演的葛健豪,在舞台上铿锵有力地唱出这句台词时,湖北武汉琴台大剧院里掌声雷动。
葛健豪被称为“站在党旗后面的伟大母亲”,她不是中共党员,却成为党史中的一段佳话。在葛健豪培养的蔡家儿女中,除了长子和次女早逝,其余全部走上了革命道路。京剧《母亲》将葛健豪传奇的一生,艺术地展现为休夫返乡、半百考学、携子留洋、创办女校等7个片段,通过对蔡家故事的真实还原和真情刻画,让现场观众深刻感受到,在那个风云激荡的时代,中国最先觉醒的一批仁人志士,是如何与封建礼教斗争,又是如何走上革命的道路的,也让观众深刻领悟到,党的红色力量从星星之火发展成燎原之势的历史必然。
“小白兔白又白,两只耳朵竖起来,爱吃萝卜爱吃菜,蹦蹦跳跳真可爱……”伴随着耳熟能详的童谣,我们来到了农历癸卯兔年。相信在绝大多数人心目中,小兔子都是软萌可爱的形象——雪白的绒毛、胖乎乎的身躯,任谁见了都忍不住想摸一下。
我们人生中第一个有记忆的本命年,大抵是在十二岁,可能会第一次听到家里的长辈提醒我们:“今年可是你的本命年。”接着会备上红秋衣、红裤头、红袜子、红腰带、红手链等等,仿佛将要迎接一场成长过程中极为重要的仪式。
在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认知中,具有祥瑞之意的“兔”可分为凡间之兔与神仙之兔,通常以毛发颜色来进行区分。常见的野生兔子多为黄灰色或褐色,有着纯白色毛发的兔子在古代十分罕见,所以常作为神话中的祥瑞之兔,出现在历代与兔有关的神话传说与艺术作品之中。
腊酒自盈樽,金炉兽炭温。年关将近,大寒已至。在二十四节气的终章,寒潮裹挟着岁末的晷时,也标志着品物的轮回复始。
杜甫在诗中写马:“毛为绿缥两耳黄,眼有紫焰双瞳方。”句尾“方”一字,着实令人不解。难道马的瞳孔是方的?还是杜甫在经过艺术变形后的“无理”妙笔?
在沉睡近2000年后,一幅东汉时期的厨子烹制鲜鱼场景的陶俑在万州现身,该场景与当今万州烤鱼颇为神似,或许在东汉时期,万州当地就有了制作烤鱼的厨艺。
范鑛,字我蘧,四川叙州府富顺人,万历二十年(1592)贡士范岷汇之子。生年不详,于永历十一年(1657)“九月卒”(《南明史·卷二十三·宰辅年表》)。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中举人,四十七年(1619)己未科进士,先后在浙江山阴、上虞、河阳任知县。因忤当权宦官魏忠贤,一直无法升迁。崇祯时转为户部新饷员外郎,因治理边疆有功,以任口北佥事。崇祯十七年(1644),任都察院佥都御史巡抚贵州。
这个寒冷的冬日,开着空调或暖气,刷着手机看着世界杯,是很多人的日常。那么在没有手机、没有电视、没有空调、没有暖气的时代……古人在寒冬时节都做些什么来打发时间?不得不说,有些古代文人过冬方式,风雅别致,又充满意趣。
凛冬已至。这几年可能大家都有个感觉,冬天似乎是越来越冷了。其实这也不是大家的错觉,据相关报道显示,去年冬天的气温就比以往低了几度,南方人也因此多看了好几场雪。那么在这么冷的冬天,大家是如何御寒的呢?北方人不用多说,一般都有暖气,御寒应该是不成问题的。南方人虽然没有暖气,但是可以选择开空调或者电暖炉帮助保暖。可是,在古代,这些暖气、电炉子通通不存在,你可曾想过古人是如何抵御严寒的?这篇文章就来揭秘古人的保暖“神器”,看看智慧的古人是如何御寒保暖的。
年月流转,一岁一轮,过年时回家团圆是中国人生命中的情感轮回。游子归家、张灯结彩、团聚欢庆、盼来年节节高,就这样年复一年,相聚的传统延续千年,逐渐承载起了中华民族共同的情感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