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剧《草鞋县令》剧照。李明泉供图
前不久,新编川剧《草鞋县令》作为第五届川剧节闭幕戏在重庆大剧院上演。该剧由中国戏剧梅花奖“二度梅”得主陈智林携手梅花奖得主肖德美、刘谊等川剧名家联袂主演。与2018年版相比,2022年新版作了调整,立意由清正廉洁拓展为以民为本,剧作形式、音乐舞美等皆是全新呈现。这台戏历经4年的边演边改、反复打磨,终于成为融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于一体的新编川剧佳作。
《草鞋县令》讲述清嘉庆年间,洛水断流颗粒无收,为救什邡百姓,时任什邡县令纪大奎招抚山民、以身护陵(李冰陵),在面对诱惑时,写下“离微不二”以示决心,在脱下官袍换上草鞋后,终于领悟治水之道。该剧既忠于史实,又深挖其精神价值,塑造了纪大奎丰满而复杂的人物形象。
《草鞋县令》有两场直击人心的戏。一是自戴枷锁。高景关山民在头领吴中隆带领下准备点火放炮开山引水,而附近百姓手执锄头、扁担极力阻止,双方剑拔弩张。这时,纪大奎为缓解情势,在众人以为要捉拿吴中隆、给他戴枷锁时,给自己戴上了。纪大奎与吴中隆的“折箭盟誓”,化解了这场冲突。
二是脱衣脱靴。纪大奎年过花甲,为民之心却一刻也没停息。为了“找到治水策,为民拼一拼”,他深更半夜登上古瀑口,再探李冰陵。山路弯弯拐拐、坡坡坎坎,走得他汗流浃背、腰酸背疼。在他人的劝说下,他脱下官袍官靴,换上六耳麻鞋,深深体会到这草鞋“百日草,难自弃,中通外直有香气。越看越欢喜,且将老脚试新履”。实地调研路上,步步有荆棘,走得脚板出血。他咬牙忍痛,察看山势地形:“这山下河谷蜿蜒,曾经必是河道。李冰陵四面环山,就是一座水库。天干开闸放水,水涨蓄洪分流!”这一发现坚定了他导洛通山修水利、确保什邡无旱患的决心和行动。
只要为民解忧,哪怕自戴枷锁也无所畏惧;只要为民做事,哪怕脱衣脱靴也心甘情愿。一“戴”一“脱”两个寓意尤深的情节,在演员们一招一式、丝丝入扣的精彩演绎里,既把川剧小生、旦角、生角、花脸、丑角的美学特色渲染到极致,又传递出耐人寻味的人生哲理和艺术辩证法。
《草鞋县令》以什邡民俗古风为意象,从生命终点来追寻确认人生的价值。纪大奎找到了生命延续的依托:“布衣承俗,民风敦厚;为人修德,一生通透;庙堂仁政,盛世千秋……”经历了这一切,他最终领悟到,为民做实事才是安身立命之本。
“小白兔白又白,两只耳朵竖起来,爱吃萝卜爱吃菜,蹦蹦跳跳真可爱……”伴随着耳熟能详的童谣,我们来到了农历癸卯兔年。相信在绝大多数人心目中,小兔子都是软萌可爱的形象——雪白的绒毛、胖乎乎的身躯,任谁见了都忍不住想摸一下。
我们人生中第一个有记忆的本命年,大抵是在十二岁,可能会第一次听到家里的长辈提醒我们:“今年可是你的本命年。”接着会备上红秋衣、红裤头、红袜子、红腰带、红手链等等,仿佛将要迎接一场成长过程中极为重要的仪式。
在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认知中,具有祥瑞之意的“兔”可分为凡间之兔与神仙之兔,通常以毛发颜色来进行区分。常见的野生兔子多为黄灰色或褐色,有着纯白色毛发的兔子在古代十分罕见,所以常作为神话中的祥瑞之兔,出现在历代与兔有关的神话传说与艺术作品之中。
腊酒自盈樽,金炉兽炭温。年关将近,大寒已至。在二十四节气的终章,寒潮裹挟着岁末的晷时,也标志着品物的轮回复始。
杜甫在诗中写马:“毛为绿缥两耳黄,眼有紫焰双瞳方。”句尾“方”一字,着实令人不解。难道马的瞳孔是方的?还是杜甫在经过艺术变形后的“无理”妙笔?
在沉睡近2000年后,一幅东汉时期的厨子烹制鲜鱼场景的陶俑在万州现身,该场景与当今万州烤鱼颇为神似,或许在东汉时期,万州当地就有了制作烤鱼的厨艺。
范鑛,字我蘧,四川叙州府富顺人,万历二十年(1592)贡士范岷汇之子。生年不详,于永历十一年(1657)“九月卒”(《南明史·卷二十三·宰辅年表》)。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中举人,四十七年(1619)己未科进士,先后在浙江山阴、上虞、河阳任知县。因忤当权宦官魏忠贤,一直无法升迁。崇祯时转为户部新饷员外郎,因治理边疆有功,以任口北佥事。崇祯十七年(1644),任都察院佥都御史巡抚贵州。
这个寒冷的冬日,开着空调或暖气,刷着手机看着世界杯,是很多人的日常。那么在没有手机、没有电视、没有空调、没有暖气的时代……古人在寒冬时节都做些什么来打发时间?不得不说,有些古代文人过冬方式,风雅别致,又充满意趣。
凛冬已至。这几年可能大家都有个感觉,冬天似乎是越来越冷了。其实这也不是大家的错觉,据相关报道显示,去年冬天的气温就比以往低了几度,南方人也因此多看了好几场雪。那么在这么冷的冬天,大家是如何御寒的呢?北方人不用多说,一般都有暖气,御寒应该是不成问题的。南方人虽然没有暖气,但是可以选择开空调或者电暖炉帮助保暖。可是,在古代,这些暖气、电炉子通通不存在,你可曾想过古人是如何抵御严寒的?这篇文章就来揭秘古人的保暖“神器”,看看智慧的古人是如何御寒保暖的。
年月流转,一岁一轮,过年时回家团圆是中国人生命中的情感轮回。游子归家、张灯结彩、团聚欢庆、盼来年节节高,就这样年复一年,相聚的传统延续千年,逐渐承载起了中华民族共同的情感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