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甜蜜更准确一点的是,约翰·卡尼的电影给我带来的是幸福。也许是因为他的电影超纯爱还没反派,也许是因为音乐可以分泌更多的多巴胺,能让人更愉悦更兴奋,对我而言,我最大的乐趣是看他电影里一段段关于一首歌诞生的过程,填首词,配几个和声,找张专辑再扒一段,齐活儿!这跟当年我和几个同学做的事是何其相似,记得那时我们总是得意洋洋地对别人说:青春一回,哪能不为自己写首歌啊!这也是康纳的口吻。是的,或许你可以为自己的青春画幅画,写首诗,写本小说,但没有一首写给自己的歌,还是不完整的。
在这部电影中,我们能看到除了康纳和拉菲娜的青春,同样也有康纳的哥哥布兰登的青春,这个大学的辍学生,主流社会的弃儿,父母眼中的废柴,每天只知道窝在家里听黑胶唱片,当康纳和拉菲娜决定去摇滚之都伦敦逐梦,驾船横渡大海,而布兰登却只能在岸边挥手,他选择留在了爱尔兰。
我总是把康纳和布兰登这对兄弟当成同一个人,或许是因为他俩在片中有太多促膝谈心吧,随着话题的深入与分歧,他们就像一个人身上的两个自我,时而矛盾,时而统一。虽然最后的结局是一人走,一人留,然而在多年以后,当康纳重回故国时,他一定会和布兰登有同样的感受,“他将不急着赶路。无论他用什么速度走,他所属的那些街道总是在那里。”这句话来自爱尔兰短篇小说大师威廉·特雷弗的《爱尔兰男人》,不是爱尔兰的男人,也会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