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正值抗日战争期间,导演万氏兄弟希望借用孙悟空的斗争精神鼓舞人民士气,影片中甚至还有一句字幕直白地呐喊:“人民大众起来争取最后胜利”。可惜电影在放映时被电检机关强行删减。不过,但凡看过《铁扇公主》的观众都知道,电影里的牛魔王,即是在中国烧杀抢掠的日本皇军。
“日本漫画之神”手冢治虫当时也看过这部动画,他回忆道:“一看就能清楚,地地道道,这是一个体现反抗精神的作品,粗暴地蹂躏中国的日本军遭到了中国人民齐心协力的痛击,这部影片的意图是一清二楚的。”
《铁扇公主》上映以后随即引起轰动,票房收入更是超过了当时所有故事片。万氏兄弟想再接再厉,拍摄《西游记》中更为精彩的“大闹天宫”段落。然而由于时局变故,这个计划被无奈搁置。一别20年,上美影厂重启《大闹天宫》的拍摄,这才有了我们熟悉的那个桃心脸、穿豹纹皮裙的孙悟空。
图源《大闹天宫》
《大闹天宫》由万氏兄弟里的老大万籁鸣和中国第一部水墨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的导演之一唐澄搭档执导。1960年,已到花甲的万籁鸣花了大半年、倾注心血撰写剧本。他将戏剧冲突集中在孙悟空和以玉皇大帝为首的统治者之间,删去了其他与主线无关的情节,进而一步步地塑造出孙悟空果敢、机智、不屈的性格特点。
孙悟空和玉皇大帝的两场对手戏尤其表现了双方的冲突感:玉帝第一次露面时,画面用的是仰拍镜头,凸显神秘和威严;但到了大闹天宫结束时,反而是孙悟空站在前景,显得魁伟高大,玉帝则躲在远景,只剩下一个渺小的身影。
《大闹天宫》的问世,被公认为中国动画表演体系成熟的标志。作为中国动画里程碑式的作品,《大闹天宫》将民族风格贯彻始终。法国《世界报》盛赞它做到了迪士尼作品的美感,同时在艺术造型上又饱含中国特有的文化气息。
1979年的《哪吒闹海》同样继承了中国动画刻印在骨子里的抗争精神,直到今天,哪吒自刎依然让无数人悲伤痛哭。痛仰乐队用这一幕当作是自己的标志,他们说,这个画面就是摇滚精神的写照:即便是苦痛,也无法阻止我们仰起头颅。
哪吒自刎。/《哪吒闹海》
从《铁扇公主》到《大闹天宫》,从《哪吒闹海》到《天书奇谭》,上世纪中国动画长片的精神世界里写满了对权威的质疑和诘问、对不合理规则的蔑视和鄙夷、对革命理想的讴歌和颂扬。
在那个动荡却又激情的年代,孙悟空、哪吒、袁公寄托了时人对英雄主义最现实、最崇高、最壮美的想象。但与此同时,这些角色的刻画却还是延续了旧的叙事范畴,始终未能走出其作为某种服务性功能的边界。
中国动画的黄金时代
中国动画曾经有过两个黄金时代。
一个是上世纪60年代。在时任厂长特伟的带领下,上美影厂决心“走民族风格之路”,探索将中华传统艺术融入动画表演的方法。功夫不负有心人,1960年,中国动画突破了过往单线平涂的技法,发明了独一无二的水墨动画,并先后创作出《小蝌蚪找妈妈》《牧童》等作品,蜚声国际。
中国第一部水墨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
11月5日,4K修复版的《天书奇谭》将于全国公映,这部1983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出品的经典动画,是中国第三部彩色长篇动画电影,是几代人共同的童年记忆,在中国动画长片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