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个是上世纪80年代。《大闹天宫》之后,以中国风审美而得名的“中国学派”真正地在世界动画史上确立了自身地位。《哪吒闹海》是中国首部彩色宽银幕动画长片,被誉为“色彩鲜艳、风格雅致、想象丰富”。动画短片《火童》《女娲补天》等同样因为浓郁的民族色彩而备受称赞。
根据哈尼族民间神话传说改编的动画电影《火童》。/豆瓣
不过与此同时,电视开始进入家家户户,社会上的声音不断呼吁增加中国动画的产品,尤其是增加系列动画片的产量。在这10年间,中国生产了超过100部动画,当中就包括《葫芦兄弟》《黑猫警长》《舒克贝克》《阿凡提的故事》等作品。
问题是,当时中国成规模的专业动画生产机构只有上美影厂一家。文化部要求,全国每年的动画生产总量最多380分钟,其中350分钟由上美影厂承担,超过部分不另外加钱收购。国家按照标准下拨资金,但对上美影厂来说,这笔钱只能勉强维持其再生产。
1988年11月,第一届上海国际动画电影节如期而至。由特伟担任总导演,马克宣、阎善春执导,王树忱编剧的《山水情》在竞赛单元夺魁。它被誉为水墨动画的扛鼎之作,但没想到也是中国动画转型商业化前的最后一部精品。
随着改革浪潮的袭来,中国学派的光辉日渐消散。“中国学派是历史的产物,是计划经济的产物。”现任上美影厂副厂长朱毓平说,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老一辈动画人都是用做艺术品的心态创作,动画做出来后在电影院加场放映,不单独卖票。其实,从名字上看,就能清楚过去中国动画的定位:美术电影,首先得美术先行。
水墨动画《山水情》(1988)
为了探寻片中漫天神佛的形象,《天书奇谭》摄制组曾前往承德避暑山庄、曲阜、永乐宫等地采风临摹,这在过去的上美影厂分属平常。但是,从80年代末开始,这种“慢工出细活”的生产模式已经抵不住市场经济的催促。
影评人magasa分析,中国动画长期依赖于一小批人,没有形成很强的延续和传承;而且他们做的都是“艺术动画”,没有“商业动画”的产业基础和环境,当遇上市场化环境冲击,上美影厂转型代工,人才断层问题便日益凸显。
同一时期,民营动画企业在广东遍地开花,它们手上拿着美国和日本的动画代工订单,可以开出比行情高数十倍的薪酬,需要大量优秀的动画人才。自然,上美影厂的画师成了抢手的目标。
就在《山水情》获奖的同一年,包括秦一真等37名业务骨干辞职南下,上美影厂的动画人只剩下了原来的四分之一。1995年,国家取消了动画片计划经济指标,美术片成为中国电影业第一个推向市场的片种。中国动画越发步履艰难。
人才流失以后,上美影厂的创作能力急速凋谢。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中国学派独成一派的动画表演体系已经式微,建立在代工体系上的新一代原创动画和从前的中国风审美也并无关系。加工片时代给中国动画带来的创伤,到现在还没有完全抚平。
作品太多、人手不足、质量参差,当下中国动画行业的问题,其实都是十几年前疯狂逐利的积弊。钻研动画史的自媒体人马小褂指出,加工片中习得的经验,只是教会人快速完成任务,但真正的创意和审美却被剥离了。
时代的浪潮翻滚向前。从《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到《白蛇:缘起》再到《哪吒之魔童降世》,中国动画似乎又重新找到了自己的精气和魂魄。归来的大圣、失忆的白蛇、“我命由我不由天”的魔童,新一代中国动画电影的主人公们依然在对抗,但他们对抗的对象已从权威变成了自我。
哪吒之魔童降世(2019)
从某种意义上说,从前的中国动画没有产业只有艺术,现在的中国动画有了产业却没有艺术。中国动画的重新崛起,并不是用三言两语就能解决的疑难。中国风是什么,中国文化的脉络是什么,中国当下的趣味又是什么……一切一切,都还需要试。
11月5日,4K修复版的《天书奇谭》将于全国公映,这部1983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出品的经典动画,是中国第三部彩色长篇动画电影,是几代人共同的童年记忆,在中国动画长片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