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观潮】
《万里归途》通过糅合战争、动作元素营造视觉奇观,强化叙事节奏,使中国外交官万里撤侨的故事更加荡气回肠;《平凡英雄》将社会各界合力救治新疆7岁断臂小男孩的真实事件搬上大银幕,借鉴公路片的手法将这场跨越8小时1400公里的生命接力过程展现得惊心动魄;《钢铁意志》则将谍战、爱情类型的创作意识融入对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广大工人阶级为新中国钢铁事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讲述中,使影片热血又深情……近日热映的主流电影皆以自觉的类型意识和独特的东方意蕴书写中国故事,实现了主流价值观的有效传播。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而借力类型生产书写主流电影则是实现这个目标的有效途径。近年来,无论是中国观众,还是海外受众,都有一个直观感受,即中国主流电影越来越好看了。这些作品不断贴近新时代观众的精神需求,将传统主旋律电影的气韵与类型片创作手法相融合,不仅为自身发展开拓新的空间,也为中国电影市场注入无限活力。
类型意识助力中国文化传播
类型生产是重要的电影创作规律。既定类型框架总是包含着一套在外观上有辨别度的形式风格,使某种叙事惯例精准地对应受众诉求,达到可预期的传播效果。如战争片强调英雄主义,公路片聚焦心灵探寻过程,歌舞片营造欢快愉悦氛围,动作片表现酣畅淋漓的打斗场面。借助多样的类型惯例、成熟的视听表达,类型创作可以帮助制作主体建构立体的媒介印象,从而将制片国家的优秀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有责任也有义务用自身的优秀文化和其他文明进行深度交流对话。如何将中国传统的叙事理念、气质意蕴嫁接于动态迁移的类型框架中,实现中国文化传播效果最大化,是当下中国电影亟须实践的命题。
你是否曾回忆起自己的学车经历,是否还记得那份“艰辛”。不过,别忙着感叹,或许古人在学车时也与我们有同样的心情。在“车如流水马如龙”的古代,古人同样需要学习驾车技术。那么,古人学车也需要去驾校吗?他们都需要学习哪些驾驶技术呢?
随着新春档电影《满江红》的热映,“秦桧”“岳飞”“宋金战争”等词条接连登上热搜。在电影《满江红》中,沈腾所饰演的张大与易烊千玺所饰演的孙均一行,通过周密的设置,成功挟持秦桧,逼使秦桧在全军阵前诵读岳飞之词《满江红》,并命全军复诵。
中国古代服饰文化历史悠久,战绩辉煌,特别是唐装对邻国有很大的影响。今天,当我们拂去历史的尘埃,重新抖搂出文物尘封的美丽时,依然能感受到充满活力的盛唐精神。
立春为二十四节气之首。《月令》中说:“立,建始也。五行之气,往者过,来者续。于此而春木之气始至,故谓之立也。”这也意味着立春这一天,万物复苏,开始新一年的四季轮回。
中国古代叙事文学特别注重娱乐性,所以戏曲中总会有一个丑角专门逗乐,小说也多继承了这一特点,如《西游记》中的猪八戒、《金瓶梅》中的应伯爵就比较典型;有时也会稍加变形,虽非丑角,但总会带来笑料,《红楼梦》中的王熙凤便是一例。
“嫦娥奔月”是中国人家喻户晓的神话故事,提到月宫,就不能不想到玉兔,它同嫦娥一起,构成了中国月亮神话的核心元素。令古人神往的“天上仙境”里,仙女嫦娥总是与兔子相伴。这不禁令人疑惑:从何时起,兔子成了嫦娥定居月亮时的“专属宠物”?
俗话说:“五九六九,沿河看柳。”虽说现在已步入了“五九”,但秋裤仍不能随随便便离身,大家还是需要这一保暖御寒“法宝”。秋裤是怎么来的?古人也穿秋裤吗?让专家带着你一起了解一下“中国古代秋裤演变史”。
“小白兔白又白,两只耳朵竖起来,爱吃萝卜爱吃菜,蹦蹦跳跳真可爱……”伴随着耳熟能详的童谣,我们来到了农历癸卯兔年。相信在绝大多数人心目中,小兔子都是软萌可爱的形象——雪白的绒毛、胖乎乎的身躯,任谁见了都忍不住想摸一下。
我们人生中第一个有记忆的本命年,大抵是在十二岁,可能会第一次听到家里的长辈提醒我们:“今年可是你的本命年。”接着会备上红秋衣、红裤头、红袜子、红腰带、红手链等等,仿佛将要迎接一场成长过程中极为重要的仪式。
在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认知中,具有祥瑞之意的“兔”可分为凡间之兔与神仙之兔,通常以毛发颜色来进行区分。常见的野生兔子多为黄灰色或褐色,有着纯白色毛发的兔子在古代十分罕见,所以常作为神话中的祥瑞之兔,出现在历代与兔有关的神话传说与艺术作品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