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此前的原版戏剧,电影《消失的她》有效地复制了其悬疑感的同时,在原故事的基础上加强了情节的复杂性、戏剧性的强度、戏剧转折次数。然而,一些情节设置有悬浮浮夸的问题。虽然实现了观看爽感,但也带来一些逻辑漏洞
近期上映的悬疑电影《消失的她》,改编自法国戏剧《为孤独男人设下的陷阱》(1960),之后几次被翻拍为电影,如美国电影《失踪之谜》(1986)和苏联电影《为单身汉设下的陷阱》(1990)。
之所以被不断改编翻拍,因为这个故事是悬疑惊悚电影中一个经典模式的某种变形,即冒名顶替惊悚片。这个故事模板天然就包含了悬疑电影最吸引人的几类元素:失踪、冒名顶替、危险的陌生人、侦探、谋杀、复仇等等。《消失的她》将故事背景放在东南亚某岛国,这一架空的设定,使主创有足够的空间在原故事的基础上做加法,不仅增加了叙事的复杂性与悬疑感,同时加入了一些惊险刺激的情节,如追车、追杀等。这种刺激感与爽感的加码,是否带来了类型叙事的某种升级?
有效的悬疑
《消失的她》的故事内核有着足够的离奇感与悬疑效果:一个男人声称妻子失踪了,但却忽然出现一个陌生的女人自称他的妻子,奇怪的是,周围的人也都认定这个女人是他的妻子。消失的女人去了哪儿?陌生的女人有什么目的?男主角为何会一步步陷入无人相信并充满危险的境地?这个冒名顶替的故事存在着一种从始至终诱导观众处在提心吊胆的紧张情绪中的结构。
故事中,最亲密的人忽然变成了陌生人,揭示出一种潜在焦虑,即人对于亲密关系的不确定性。其实,所有类型电影都在处理一些威胁社会秩序的形式——暴力或人类的心理问题,悬疑电影处理的问题就是人类的精神状况——人类生存的一些深层恐惧,并通过叙事文本将这些潜在的焦虑外化与形象化。近年来,引发高度关注的几则杀妻案,如中国孕妇泰国坠崖案与杭州杀妻案,也为这个故事增加了几分现实感。《消失的她》之所以吸引人,正在于故事包含了人的多重焦虑,比如对亲密关系的不信任感、对自己身份的焦虑感以及人处在世界中的不安全感与危机感。
《消失的她》在改编过程中有效地复制了这种悬疑感,同时,在原故事的基础上加强了情节的复杂性、戏剧性的强度、戏剧转折的次数。对比美国改编版《失踪之谜》,我们能看到《消失的她》加入了哪些情节来增加故事的复杂性。比如,加入男主角长期服用神经类药物的设置,使故事有了一种新的可能性,即这一切都是因为男主角的精神分裂。这也是近年来心智游戏电影经常使用的一种模式,如《禁闭岛》《美丽心灵》等。律师陈麦讲述的畸形秀这一诡异恐怖的东南亚都市传说,使故事多了几分恐怖渗人的氛围。蜜月照片与监控视频中的妻子都变成了陌生的女人,使故事更加疑云密布。而杀手的跟踪追杀、证人被灭口,则引入了跨国犯罪集团绑架阴谋的潜在可能性。
叙事层面,《消失的她》的创作者用叙述诡计、视角转换等复杂的叙事技巧,取代了原故事相对简单朴素的全知叙事。《失踪之谜》用全知视角表现一个撒谎的男主角,《消失的她》中,则是通过第一人称的不可靠叙述,将男主角的谎言变成一个封闭性的叙述诡计,让观众跟随他的讲述陷入谜团丛生、深不见底的迷局中。第一人称叙述视角,让观众很容易相信男主角受害者的身份。影片还增加了一些情节上的反转来制造紧张感,比如发现被剪辑替换过的监控视频、蜜月照摄影师失踪的线索、找到的证人被杀等,这些情节也将观众的心理预期引向犯罪集团绑架替换的阴谋论。
最大的改动则是设置了一出戏中戏,《失踪之谜》中,男主面对的迷局其实是警察布局引诱罪犯上钩,《消失的她》中的迷局则是女主闺蜜精心布局、层层设置的一出好戏。男主角在这个过程中遇到的关键人物,妻子、警察、律师、证人、杀手、医生、小偷、酒吧老板等等,都是被安排的演员或被收买的路人。这些情节上的改动,无疑是为了增加故事的一波三折,使情节更加错综复杂、发展更加紧扣人心。
冗余的爽感
可以说,这些改编确实在某种程度上增加了影片的悬疑感与紧张感,也提升了刺激的强度与反转的爽感。然而,这些看似加码的情节设置,究竟是在类型叙事层面上升级了这个故事,还是画蛇添足、伤害了故事本身的合理性与逻辑性?
深入分析片中最核心的情节设置——一出演员众多、机关重重的复仇大戏,就会发现这些跌宕曲折的情节,看似增加了悬疑感与爽感,却很容易就沦为廉价、浮夸的戏剧花招,从而变成类型电影叙事的某种陷阱,将原本具有现实质感与社会关注的类型故事,变成一则表面精彩刺激、内核却悬浮空洞的复仇爽片。
闺蜜自编自导的这出好戏,看似密不透风、天衣无缝,比如替换掉男主手机里的合影、女主的护照、监控视频,甚至伪造了假妻子身上的伤疤,对男女主角的相处细节也掌握得一清二楚,包括随后出现的杀手、犯罪集团的窝点、以及证人被杀等安排,都能看出创作者的意图就是设置一出所有人都是演员的楚门秀,让男主彻底相信并深陷其中。然而,这些设置其实带来了很多致命的逻辑漏洞和事实谬误。
原作故事是舞台戏剧,其成立多少需要依靠戏剧的高度假定性,因此1986年的《失踪之谜》特意将故事放在一个封闭隔绝的滑雪度假地。为了完成这个局,原作中只有一个真警察、一个假妻子、一个假神父。而能够成功骗过男主角的关键,在于警察确实可以做到很多事让男主角信以为真。虽然这个局看起来不如《消失的她》里的一出好戏刺激和精彩,但显然更合理、更真实。
《消失的她》中,警察、妻子、律师、杀手全是扮演的,在当下各种信息都很难被隐藏及作假的网络时代,这个骗局居然能骗过男主角,确实显得神通广大、爽感无限。但这样的故事显然牺牲了真实性与逻辑性。互联网的存在,使这出好戏的每一个环节,包括陈麦国际金牌律师的身份、假妻子的护照、警察的身份,都不堪一击。不得不说,这是一出漏洞百出、经不起推敲的“好戏”。观众在观影过程中可以因为戏剧假定性而暂时对这些逻辑漏洞视而不见,但故事中精心布局杀妻、阴险狡诈的男主角,却会如此马虎地陷入局中,任人摆布,实在令人难以信服。因为他知道妻子死亡的真相,本来应该更有防备心,但创作者却将他写成了一个在迷宫里任人摆布的工具人。其实,正是因为原作故事的高度离奇与不可思议,所以反而不适合给这个诱捕凶手的陷阱添加过多的细节,因为越多细节并不会显得越真实,反而越容易露出破绽。
其实,在《消失的她》这个环环相扣的迷局中,创作者只要能夯实其中某一环,比如警察是真警察或闺蜜是真律师,就有可能布置出一个相对不容易被识破的局,建构更加稳固的故事基底。但创作者为了让这出复仇大戏更有戏剧性、观感更爽,就将整个故事变成一个没有现实感和逻辑性的空中楼阁。
两难的选择
为了与主宰银幕的视觉大片抗衡,传统的电影类型如悬疑片,似乎不得不在故事层面层层加码,以多线叙事、反转、叙事诡计这些复杂、烧脑的情节,来吸引观众的注意力。于是,追求过度的爽感、无限的反转,成为当下叙事电影的一种趋势。
编织更精巧、更多转折的故事,显然是类型叙事能力的一种提升,但这种更错综复杂、跌宕起伏的故事,不应该以牺牲逻辑性和现实感为代价。类型电影虽然是一种娱乐形式,但从诞生之初,类型电影就有一个重要的功能——解决问题。类型电影总是以一个戏剧性结局解决它所隐含的现实的文化冲突,也因此,现实感是类型电影叙事不应忽视的坚实基础。如果过度追求爽感,创作就很容易迷失在无穷的反转与烧脑的叙述诡计中,使故事成为华而不实、徒有其表的速食品,从而牺牲了现实感与深度。
作为一部类型片,《消失的她》的文本改编确实在营造和推高悬疑感上下足了功夫,作为院线片这或许更能带来商业上的成功,但过度追求紧张感与刺激感,损伤了故事的逻辑性与影片的现实质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本片的艺术性——这其中的度如何把握,确实是摆在院线商业片创作者面前的一个两难选择。
(作者刘起为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副研究员)
今年以来,国铁集团持续加大特色旅游列车开发力度,打造了一批各具特色的旅游列车品牌。今年前11月,国铁集团累计开行旅游列车1737列,同比增长17.6%,掀起火车“慢”游消费热潮。
连日来,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厅积极“走出去”,对外精准推介燕赵文旅资源、签约合作项目、开拓文旅市场,海外“朋友圈”动态持续上新。
据了解,华熙LIVE·五棵松商业街区将文化、体育、娱乐、艺术、教育与生活等业态充分融合,并结合周边配套设施举行文体活动,很受年轻消费者喜爱。此外,首店、首发、首展、首秀等也增添了这里的吸引力。
近日,由文化和旅游部主办的戏曲百戏(昆山)盛典举办,“南腔北调”在此交流展示,戏曲名家带来精彩展演。本期我们约请参与百戏盛典的戏曲人才和相关从业者,就戏曲人才培养、濒危剧种保护、创新传播方式等问题进行探讨,为繁荣中国戏曲百花园建言献策。
“白族扎染的工序多达10余道,其中扎花和染色最为考究。扎花考量技法的精致度,染色是通过天然染料染出不同颜色,十分考量技术和经验。
历经19天的精彩演出,9月23日,2024年戏曲百戏(昆山)盛典闭幕。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司长明文军出席活动并讲话,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厅长杨志纯宣布盛典闭幕。
8月20日,国产首款3A(高成本、高体量、高质量)游戏《黑神话:悟空》全球同步上线,一经发售,相关词条迅速登顶海内外多个社交媒体热搜榜单,持续刷新在线玩家纪录,带动众多相关取景地关注度翻倍,中国外交部甚至也回应其热度……“悟空”彻底“出圈”。
银饰在苗族人生活中具有独特而重要的作用。按照苗族习俗,新生儿出生的第三天要“打三朝”,亲朋好友在这一天带着礼物前来祝贺,新生儿将会第一次收到银制的礼物,蕴含着美好的祝福。
走进位于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纱縠行的三苏祠,秀美的自然与人文景观令人心旷神怡。这里原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三父子的生活居所,南宋时将故宅改为祠堂,经历代修葺扩建,成为人们拜谒、凭吊三苏的文化圣地。
恰是处暑时节,人云:“处暑满地黄,家家修廪仓。”这是古人对夏末秋始节气的真实写照。是时,家家户户忙着修缮仓廪,以备丰收存储新粮。斗转星移,寒来暑往,秋收冬藏,一年之中节气物候周而复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