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展厅正殿搭建了为本次展览专门设计制作的场景布景——菲德烈堡中巴洛克风格的接见厅,其中的皇室餐桌上,陈设了珍贵的“丹麦之花”餐瓷原品,成为展览的第二大亮点。
“丹麦之花”瓷器原汁原味还原18世纪丹麦王室宫殿中节日场合的餐桌布置。
第三展厅即嘉乐堂东配殿,以“现代传统”为主题,向人们展示传承至今的以纺织品为载体的古老传统。除了前文中提及的女王女王亲自设计的刺绣展品外,此展厅内还有不少中国元素的体现。在一个特别设计的区域里,墙壁上悬挂着阴阳和八卦“水、火”图案的挂毯,居中一件中式橱柜,两侧共设四把中国椅和叉骨椅相对,都是丹麦设计师在参考中国家具之后的灵感设计。展厅中还悬挂了多件18世纪中国风挂毯,内容是欧洲设计师想象中的清代中国人生活图景。
身穿中式服装的女王玛格丽特二世
据悉,恭王府博物馆与丹麦菲德烈堡国家历史博物馆早在2008年起就开始了紧密合作,联合举办的多项展览深受两国观众喜爱。当日,由菲德烈堡国家历史博物馆策划,两家博物馆共同主办的“碎片合成:卡斯帕•埃斯特鲁普绘画作品展”也在恭王府花园的安善堂开幕,两项展览都从9月5日至10月16日向公众开放。
附
丹麦国家历史博物馆
所在地菲德烈堡位于哥本哈根以北35公里处,起初由丹麦国王弗雷德里克二世建成并命名。其后由他的长子克里斯蒂安重建成为一座宏伟壮观的文艺复兴风格建筑,其规模在北欧国家同类建筑中首屈一指,有“丹麦凡尔赛宫”之誉。1878年,菲德烈堡被改建成为丹麦国家历史博物馆,同时也是丹麦国家肖像画廊。其作为博物馆的重要理念是让观众穿行于城堡的各个大厅与房间,通过观赏描绘重大历史事件的绘画、各个时期的人物肖像和室内陈设,使历史在人们的认知中鲜活起来。这一理念在本次织绣品展览中也得到充分的体现。
恭王府博物馆
始建于十八世纪的恭王府,因清道光皇帝第六子恭亲王奕訢(1833-1898年)在此居住而得名。其建筑形制庄严,装饰华美,工艺精巧,内涵丰富,是目前保存最完整且唯一对外开放的清代王府。它见证了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沿革和移易变迁,是中国清代王府文化的典型代表。今天,作为国家一级博物馆的恭王府,致力于进一步发展成为特色鲜明,根植民众,建立在遗址之上的以王府文化为研究、展示、传播核心的社区博物馆。凭借王府文化研究不可替代的平台优势,积极参与国际国内遗址类博物馆之间的创新合作与文化交流。
在中丹熊猫文化交流周之际,迎接"毛二"和"星二"到哥本哈根新动物园,于当地时间4月10日晚7点正式开馆,丹麦当地时间4月11日上午,“熊猫与世界—中国大熊猫艺术成就展隆重开展
【热点观察】 我国有1700多万盲人,他们有着与正常人一样的文化娱乐需求,“盲人电影”的出现,为他们带来了福音,标志着我国公共文化服务向纵深化、精准化方向发展—— 盲人朋友
原标题:摄影大师们的自拍瞬间 正如一些画家们热衷于创作自画像,流放现世的知名摄影师除了拍摄足以传世的照片之外,也非常善于自拍。自拍肖像,不仅是影像日记,也可以发展为独立的艺术作品
译制片曾是国人看世界的窗口,也是几代人的共同回忆,上世纪八十年代它迎来了黄金时期,配音演员也成了超级巨星,但译制片不再受瞩目后,他们也随之面临窘境:江湖地位犹在,却乏人问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