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日)王柯
版本: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0年3月
推荐理由:王柯在《从“天下”国家到民族国家》里,清晰地梳理了中国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历史脉络和思想在各个时代的发展演变,指出了“天下”观的文化内涵。他将中国多民族统一国家思想的根源追溯到中国人对世界的原初认识,并分析了历代多元化行政体制的利弊,还分析了自清朝至现代以来,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统一国家在现代化转型中的得失。此书对我们理解“何为中国”,以及理解现代民族国家建构的困境和成就有着重要启示。
《废品生活:垃圾场的经济、社群与空间》
作者:胡嘉明、张劼颖
版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20年1月
推荐理由:在城市生活中,垃圾属于随处可见但又随时被忽视的存在,拾荒者也处于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尴尬境遇。无论是垃圾在现代生活中的现实象征,还是拾荒者在城市运转中的存在形态,都是日常生活中被忽视与异化的话题。从废品与拾荒者着眼,能够开展生活形态、城乡进程与文明转型的隐微观察。在城市化进程中,由于城乡之间的断裂性与流动性,不同的身份、职业与境遇呈现了不同的社会文化形态。是书以田野调查与纪实文学的结合形式,切入被忽视的日常生活形态,对废品和拾荒者所链接的经济产业和公共空间进行了内部观察,是理解当代中国社会的另类人类学读本。
《民族的重建》
作者:(美)蒂莫西·斯奈德
译者:潘梦琦
版本:三辉图书·南京大学出版社
2020年1月
推荐理由:创于1569年的“波兰-立陶宛王国”,历经四百余年,成为今人熟悉的波兰、乌克兰、立陶宛和白俄罗斯。“民族”作为一个概念在这里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早期,人们认为政治、宗教和认同遵从“自然秩序”,一个人在政治上倾向一方,在宗教或文化也能倾向另一方,而后来转而认为必须以国界和语言完成整齐划一的区分。如果说,这是“民族国家”在建制过程中的必然经历,但对于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而言,则来得过于残忍。历史学家蒂莫西·斯奈德抛开长期以来的民族主义论说和迷思,回到16世纪,从那里发现东欧近代早期的“民族”,然后一路讲到20世纪末,以此论述“民族”的观念演变。荣光、悲剧以及教训尽在这一条历史长河之中。
《无处安放的同情》
3月30日,是荷兰艺术家梵高的生日。然而,在他167岁生日当天,阿姆斯特丹附近的拉伦辛格博物馆称,馆内梵高作品《春天花园》被盗,据悉,该馆目前因为疫情关闭。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故宫已闭馆70多天。4月5日上午10时,故宫午门缓缓打开,两位讲解员行走在空无一人的石板路上,将紫禁城春天的满园绚烂,通过手机、电脑屏幕传到了千家万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