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德)汉宁·里德
译者:周雨霏
版本:万有引力·广东人民出版社
2020年1月
推荐理由:数字时代传媒技术的高度发展,让生活在不同角落的人们得以同时获知全球各地正在发生的重大灾难。面对灾情与不幸,人类的共感与同情是否存在边界?更为重要的是,为何我们容易对远方的灾难报以同情,却对身边的不幸兴趣寥寥?围绕这个核心问题,作者汉宁·里德把读者带回到18世纪的欧洲,通过启蒙哲学家们对道德感有效性射程的争论,让读者自己去界定命运共同体中的“我们”与“他者”。近年来的难民危机、英国“脱欧”摧毁了无限扩张道德与仁爱的虚假信条,而目前席卷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更是凸显了这些哲学思辨背后敏锐的洞察力与紧迫的现实感。
《分身:新日本论》
作者:李永晶
版本:一頁folio|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20年1月
推荐理由:对中国来说,日本一直扮演着一面镜子的角色。李永晶在《分身》中认为,中日两国互为“分身”,要寻找各自的前世今生,观察互为“分身”的对方正是捷径。作者梳理了日本近代精神史的脉络,剖析东亚世界变迁的线索,揭示日本经验在思想史、政治史与文明史上的意义。在重新认识近代日本变迁的基础上,李永晶呼吁一种基于中国成长而生成的“新世界主义”的出现,并为一种东亚世界普遍的世界主义精神和更为公正的世界秩序的可能性作出理论探索。
《作与不作:早期中国对创新与技艺问题的论辩》
作者:(美)普鸣
译者:杨起予
版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20年1月
推荐理由:中国历史进程及其现实问题,往往被学人视为“一切例外的例外”的特殊文明之延续,似乎这样就一劳永逸地将缠绕不清的历史与现实之关系解释清楚了。然而,经过哈佛大学教授普鸣从商周卜辞到秦汉政论思想的缜密解读,与其他国家的早期文明一样,中国早期文明及其后来的历史转型所面对的问题是普遍的和共同的。普鸣通过敏感的问题意识和扎实的文献功底,对中国早期文明中的“创作”与“人为”的观念进行了缜密的梳理,为考察中国古典文明提供了别出机杼的研究视角。尤其是通过战国诸子观念转型、汉代政论与司马迁对秦汉体制之态度的扫描,重新梳理了中国早期文明意识中的连续与断裂之论辩,揭示了中国历史进程中的文化张力,重新审视了“改革”与“创新”、变与不变等历史观念问题。
《共同利益经济学》
3月30日,是荷兰艺术家梵高的生日。然而,在他167岁生日当天,阿姆斯特丹附近的拉伦辛格博物馆称,馆内梵高作品《春天花园》被盗,据悉,该馆目前因为疫情关闭。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故宫已闭馆70多天。4月5日上午10时,故宫午门缓缓打开,两位讲解员行走在空无一人的石板路上,将紫禁城春天的满园绚烂,通过手机、电脑屏幕传到了千家万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