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文化频道

文化
当前位置:文化 > 艺文 > 艺文页面 > 正文

风行草原上 文化自飘香

爱好音乐的农牧民组建乐队唱响草原,民俗爱好者建起博物馆展出特色藏品……近年来,内蒙古鄂托克旗通过扶持民间文艺队、家庭文化户,让多彩的文艺活动延伸到基层,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满足农牧民特别是偏远地区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内蒙古鄂托克草原上,一阵宛转悠扬的马头琴声传来,一支由数十人组成的民间文艺队正为当地农牧民演出,欢声笑语在草原上不断回响。

这支民间文艺队,被当地农牧民亲切地称为“草原蓝色乐队”。“30多年了,我们的歌声在草原上依然受欢迎。”乐队创始人、58岁的牧民那音太感慨道:“如今,像我们这样的民间文艺队和家庭文化户越来越多,农牧民的物质生活富裕了,精神文化生活也要富足。”

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鄂托克旗加大对民间文艺队、家庭文化户的扶持力度,将其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网络范畴,满足广大农牧民特别是偏远地区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草原蓝色乐队”在排练。  资料图片

“草原蓝色乐队”在排练。  资料图片

组建乐队

为农牧民带来欢声笑语

那音太住在鄂托克旗呼和陶勒盖嘎查,他的家既是嘎查的小型文化活动室,也是乐队的排练室。近百平方米的屋子里,马头琴、四胡、扬琴、三弦等乐器齐备,各类书籍报刊摆放整齐,墙上悬挂着乐队的荣誉证书和照片。

谈起乐队,不善言辞的那音太打开了话匣子。30多年前,自小热爱音乐的那音太和妻子、邻居等组建了当地第一支农牧民民间乐队,每逢那达慕等集会,他们都会为周边村镇的农牧民义务演出。

买不起乐器,队员们就自己做;不会的曲目,就自学或者请教老艺人;演出路远,骑马、骑摩托车去,一走就是大半天,风吹日晒、顶风冒雪更是常态。虽然辛苦,但“看着大家脸上的笑容,感觉都值得!”那音太回忆。

1996年,内蒙古在普查全区文艺发展情况时,发现了这支由农牧民组成的乐队,观看了他们的原生态民歌演奏。不久后,乐队被内蒙古自治区音乐家协会命名为“草原蓝色乐队”。

随着现代娱乐方式逐渐丰富,乐队发展面临表演形式单一等瓶颈。“要想更多人爱看咱们的表演,就得在传承中创新,提升专业能力。”那音太说。2012年起,旗里加大了对民间文艺队的支持:旗文化馆、乌兰牧骑的专业老师定期前来免费辅导培训,指导队员们创作、编排新曲目;乐队由过去单一的民乐表演,发展为包含民乐、歌舞、好来宝等在内的多种表演形式;旗里还为乐队免费修建了排练室,并提供更多外出表演和比赛的机会……“草原蓝色乐队”焕发出新活力。

“传统民乐搭配新的内容和形式,特别吸引人,大家聚在一起很开心。”常来看表演的牧民额定乌拉说。

随着周边农牧民参与热情不断高涨,乐队已由最初的4人发展到如今的53人,队员年龄从7岁到76岁,演出近2000场。“大家因爱好聚在一起,每逢演出排练,再远都要来。”53岁的队员乌力吉笑道,乐队使农牧民间感情更加深厚。

如今,类似的民间文艺队在鄂托克旗已达126支,农牧民演员1600多名,年演出场次达1000余场。

开博物馆

延续传统民俗和文化

在位于鄂托克旗西部的乌仁都西山脚下,一座由当地牧民杨斯庆毕力格建设的博物馆内,一幅幅岩画摄影作品吸引了不少游人。

52岁的杨斯庆毕力格,自小在乌仁都西嘎查长大,放牧时常发现山上有不少形形色色的岩画。他在一次带领摄影爱好者参观时,看到摄影师相机中的岩画照片,意识到可以通过摄影将岩画“带回去”。从此,杨斯庆毕力格开始拍摄岩画照片,2013年至今已拍摄了近千张。

2016年起,在旗文化和旅游局等单位的支持帮助下,被选为嘎查家庭文化户的杨斯庆毕力格开始筹建博物馆,展出上百幅岩画摄影作品,以及收藏的传统民俗用品和动植物标本等。2019年,这座160平方米的小型博物馆正式开馆。

“能让更多农牧民来到这里,看到这些承载着历史文化记忆的物品,丰富大家的精神文化生活,我就心满意足了。”杨斯庆毕力格说。

近年来,鄂托克旗对家庭文化户进行扶持,提供文化活动设备、场地、资金等,使家庭文化户在传承和保护优秀传统文化、活跃农牧区群众文化生活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目前全旗共有家庭文化户182户,我们根据他们各自特点进行分类,有以乐器演奏、民歌演唱等为主要形式,组织群众开展文化活动的娱乐型文化户,那音太就是其中之一。”鄂托克旗文化和旅游局文化综合股股长乌云毕力格介绍,“还有如杨斯庆毕力格这类的展示型文化户,以文物藏品、民族文化历史用品或非遗作品展览展示,供群众参观欣赏。”此外,还有为周边群众提供读书阅报、科技推广的知识型文化户等。

设传习所

传承与创新民间技艺

悬挂着鄂尔多斯“乃日”(蒙古语意为娱乐)传习所牌匾的蒙古包毡房内,一位老人正在指导数十名学员演奏民族器乐曲。

老人名叫芒来巴特尔,今年63岁,是鄂托克旗民间艺人,也是自治区级非遗——鄂尔多斯“乃日”的代表性传承人。“‘乃日’是在鄂尔多斯地区广为流传的综合性民间表演艺术,以鄂尔多斯民歌、舞蹈、器乐曲等即兴表演为主。”芒来巴特尔介绍。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农牧民对传统文化技艺产生了兴趣。为此,2018年起,旗里提供资金、场地等支持,开设了传习所,邀请非遗传承人免费教授群众技艺。“我将电子琴等现代乐器与原生态的民族音乐结合在一起,产生了全新的效果。”芒来巴特尔说。

33岁的牧民宝音娜,已经跟芒来巴特尔学习了3年乐器演奏,虽然家距传习所50多公里,她总会按时前来,“我在这里学会了三弦、打琴等乐器,现在也是我们嘎查民间文艺队的一员了。”59岁的阿拉腾布拉格也是传习所学员,“90%以上的学员都是农牧民,大家会定期集中训练,希望把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下来。”如今,芒来巴特尔的学员达到300多人。

“我们以下派文化指导员的方式,建立家庭文化户专业技能轮训制度,线上线下结合开展授课,面向农村牧区定期举办美术、书法、摄影、音乐、舞蹈、器乐等培训,年均辅导人数达5000多人次。”鄂托克旗文化馆馆长达古拉介绍。

文艺演出如何贴近群众,受到欢迎?沙日布日都嘎查民间文艺队队长杨乌拉创新节目形式与内容,创作了200多部小品、微电影等,“我们的创作围绕农牧民生活,在短视频平台上收获了许多点赞,还吸引了不少高校学生来参与创作、实践。”

“民间文艺队和家庭文化户作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力量,使文艺活动延伸到农牧民家庭,打通了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在推动文化传承、农牧区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鄂托克旗文化和旅游局局长乌云特古斯说。

(责任编辑:陈玲玲)
关键词:

相关报道:

    推荐阅读

    殷墟博物馆新馆 穿越三千年 探寻商文明

    殷墟博物馆新馆 穿越三千年 探寻商文明

    “殷墟博物馆深入解读商文明,厘清商文明发展脉络,展示了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生动呈现了商文明在中华文明乃至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殷墟博物馆党总支书记、常务副馆长赵清荣说。

    2024-04-09 11:18 殷墟博物馆新 商文明
    中国农业博物馆:展示博大精深的农业文明

    中国农业博物馆:展示博大精深的农业文明

    中国农业博物馆藏品总量14万余件,特色藏品有农业古籍、传统农具、彩陶、票证、农业宣传画、高密年画、土壤标本、农业蜡果等,其中一级文物213件。馆内设有基本陈列“中华农业文明”、专题陈列“中国传统农具”“中国土壤标本”“彩韵陶魂——田士利捐赠彩陶展”,还有农业科普馆、二十四节气传统农事园等,生动展示着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中华农业文明。

    2024-03-26 09:42 中国农业博物馆 农业文明
    文心寻画境 天然得真趣

    文心寻画境 天然得真趣

    “吴兴”为湖州古称,自三国始立一直都是江表大郡,两宋时期,上承隋唐下启明清,商业繁荣,文化兴盛,“四方士大夫乐山水之胜者,鼎来卜居”,留下了众多名园佳构,形成了以山水泽地园居为主的别业集群。

    2024-03-19 10:47 吴兴河 湖州
    创新力量驱动文化“出海”  上海制作闪耀世界舞台

    创新力量驱动文化“出海” 上海制作闪耀世界舞台

    上海,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样本,正日益深入践行其文化使命,搭建心灵沟通之桥,修筑文明互鉴之路,让中国看到世界,更让世界看到中国。

    2024-03-15 10:37 文化传播 上海制作
    微短剧为何能集中“收割”大学生?

    微短剧为何能集中“收割”大学生?

    曾有短剧导演接受采访时说:“竖屏短剧世界里,主打的就是一个‘白日做梦’,我们给用户提供的就是情绪价值。”如今,这份情绪价值的投喂对象直指年轻人。

    2024-03-14 10:41 ​《我在八零年代当后妈》 短视频
    旅拍火 游客乐 文旅融合 古城更美

    旅拍火 游客乐 文旅融合 古城更美

    平遥坚持保护为先,依托厚重的历史文化、鲜明的古城特色,把文旅产业作为战略性产业发展。旅拍热兴起后,平遥县职能部门加大对从业人员的指导、培训,同时加强对旅拍行业的监管,确保游客良好的旅游体验,促进旅拍行业健康发展。

    2024-03-11 10:14 文旅融合 平遥古城
    金庸百年诞辰纪念 ——金庸笔下的疯女人

    金庸百年诞辰纪念 ——金庸笔下的疯女人

    不久前,有朋友和我聊到金庸,谈及金庸小说的现代性,说到金庸小说的女主人公不同于传统小说,里面的女性均有血有肉,不是纸片人。朋友还举了“梅超风”和“叶二娘”两位为例子,说她们均有悲惨的过去,导致她们成为小说里的“恶人”,人物性格的形成并不是空穴来风,所以这属于金庸小说的现代笔法。

    2024-03-08 10:04 金庸百年诞辰
    漫步殷墟博物馆新馆 聆听商文明回响

    漫步殷墟博物馆新馆 聆听商文明回响

    3000多年前的陶三通、铸有纹饰精美的青铜器、系统成熟的甲骨文、气势恢宏的宫殿群、规模庞大的王陵……殷墟,被誉为中国现代考古学的摇篮。它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献可考、为考古发掘和甲骨文所证实的商代晚期都城遗址。殷墟及殷墟所出土的甲骨文,把中国信史向上推进了约1000年。

    2024-03-05 10:13 殷墟 考古
    丝绸古道声悠扬 陇原文旅欢歌唱

    丝绸古道声悠扬 陇原文旅欢歌唱

    作为古丝绸之路上的黄金要道,甘肃犹如一柄如意镶嵌在中国大西北,既有过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绝于途的辉煌,也因厚重的历史文化、雄奇的自然风光、浓郁的民族风情而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2024-02-28 09:52 “一带一路” 甘肃文旅
    “文字之都”文旅“上新”

    “文字之都”文旅“上新”

    2月12日正月初三18时30分,中国文字博物馆内灯火通明,游人如织,“一字千年·博物馆奇妙夜”龙年夜场系列活动正在这里举行。

    2024-02-26 10:00 中国文字博物馆 殷墟

    中华网文化头条号

    中华网文化微博

    联系方式

    频道合作
    负责人
    chenjing@zhixun.china.com